開欄的話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加強重大疫情救治相關學科建設,特別是急需的重症醫學、呼吸、麻醉等專業學科建設。
公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就醫需求離不開麻醉醫學全鏈條的生命安全管理。健康報推出《走進麻醉醫學》欄目,展示麻醉學科在患者救治中的關鍵作用,探討學科建設的現狀和挑戰,提出加強學科建設的策略和建議。

每年3月的最後一周是「中國麻醉周」。醫學界流傳著一句俗語:「手術治病,麻醉保命」。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收治患者的年齡跨度極大,既有耄耋之年的老者,又有嗷嗷待哺的嬰兒。以往,許多高齡患者因無法承受麻醉的風險而錯失最佳手術時機。依託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雙中心」平台優勢,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麻醉手術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天龍教授帶領團隊勇闖麻醉禁區,以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為指引,探索老年患者圍手術期綜合管理措施。
近5年來,王天龍團隊為約5000例高齡患者實施了麻醉,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率降至1%以下,嚴重併發症發生率降至6.6%。團隊解決了與高齡患者手術相關的諸多臨床關鍵問題,其探索與實踐成為我國麻醉醫學發展的生動實踐範例。
推廣「術畢拔管」理念
「麻醉學是一門包括臨床麻醉、重症監測治療、疼痛治療和急救復甦的科學。手術過程中,麻醉科醫生的操作不僅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更影響著患者術中的肌肉鬆弛度、血壓、血流速度、心率、呼吸等,以及術後的康復過程。麻醉科醫生像盾牌一樣守護著患者的生命安全。」王天龍說。
宣武醫院外科樓五層麻醉手術科門口掛著「高齡外科中心」「高齡麻醉手術室」的牌子。
相比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老年人往往存在器官功能退行性病變,因此麻醉風險更高。王天龍帶領團隊不斷鑽研麻醉技術,讓更多高齡患者得到手術救治機會,幫助患者術後快速康復。
「術畢拔管」是王天龍提出的重要理念,他認為只有實現這一目標,才能更加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嚴重併發症發生率。王天龍帶領團隊將這一理念廣泛應用於臨床。麻醉醫生依據「術畢拔管」規範流程,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與調控,成功實現術後快速拔管,患者術後恢復時間大幅縮短,住院時長明顯減少,極大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也提高了醫院的床位周轉率。
面對90歲及以上「超高齡」患者日益增多的現狀,王天龍帶領團隊不斷鑽研,讓這類患者在圍手術期也能保持低死亡率和低併發症發生率。例如,一名91歲乙狀結腸癌患者,伴有心臟冠狀動脈嚴重狹窄並做過支架介入手術,因使用「雙抗凝」藥物導致腸道腫瘤部位出血。按照國際相關指南要求,患者要在一年後停用「雙抗凝」藥物,才能再次接受非心臟手術。但患者身體狀況很差,需要儘快接受手術。王天龍團隊在全面評估後,決定挑戰國際指南。手術中,王天龍精準控制鎮靜鎮痛藥物用量,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為其實施經橈動脈連續動脈血壓監測和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監測,還準備了熱風機維持患者體溫。最終,手術順利完成,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目前,老年患者占宣武醫院每年手術患者的40%,術後譫妄發生率不到1%,拔管後半小時即可返回病房。

宣武醫院麻醉手術科主任王天龍教授(右一)與神經外科主任張鴻祺教授在術間討論患者病情。
創新技術助力手術安全
「醫學沒有終點,高齡患者越來越多,我們的技術必須超前。」在科研道路上,王天龍帶領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四大核心理論為老年麻醉實踐帶來變革。其中,由王天龍提出的原創醫學名詞「全麻下多模式腦監測」與「精準多模式鎮痛」,2024年被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收錄,列為中國首創麻醉醫學名詞。
「全麻下多模式腦監測」理念旨在提升手術安全性、優化麻醉管理。依賴經驗給葯的傳統麻醉方式,易導致老年患者術中知曉或術後譫妄。新理念強調不僅要監測鎮靜深度,還要關注鎮痛深度及大腦灌注情況,實現從「千人一方」到「量體定製」的轉變。這使得宣武醫院老年患者術後譫妄發生率從行業平均的10%~20%降至不足1%,同時推動國內麻醉監測設備研發從單一監測向多模式監測轉變。
「圍手術期精準多模式鎮痛」理念側重緩解患者術後疼痛、促進康復。國內外患者術後中重度疼痛發生率居高不下。這一理念要求結合患者疼痛性質、來源、手術部位和創傷程度等因素,制訂個性化鎮痛方案。以該理念為指引,宣武醫院將患者術後中重度疼痛發生率降至1%以下,許多患者術後無需使用止痛泵即可早期活動,為術後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
「全麻下重症診治」理念打破了傳統模式。針對急診危重患者,傳統「先手術、後治併發症」的模式常導致患者在重症監護室滯留與高死亡率。王天龍提出「麻醉即救治」,在術中同步修復患者受損臟器功能,使許多原本無法在術後立即拔管的患者能夠順利拔管,加速術後康復。
「目標導向液體與容量管理」理念助力精準調控輸液量。傳統「大水漫灌」式補液易引發術後肺水腫、腸道水腫等併發症,該理念強調精準控制輸液量,在滿足患者手術需求的同時,避免液體輸注過多帶來的不良後果。
這些創新成果為全國麻醉學科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引領行業朝著更精準、更安全的方向前進。
打造精英麻醉團隊
「一個好的麻醉醫生需要千錘百鍊,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王天龍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人才是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王天龍自2008年擔任宣武醫院麻醉科主任以來,一直致力於將科室打造成「學院型」與「研究型」並重的醫學搖籃。
麻醉科醫務人員堅持每天提前半小時上班進行理論學習,通過全英文經典教材精讀、疑難病例討論等形式,讓不同級別的麻醉醫師都能找到適配的知識體系,全面提升專業能力。在王天龍的帶領下,科室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碩士學位醫師比例從15年前的15%提升至98%,博士學位醫師比例從0提升至50%。
王天龍不僅注重科室內部人才培養,還將育人之火燃向更廣闊的天地。2012年,王天龍受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委託,創建了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老年人麻醉學組。2017年,王天龍牽頭成立國家老年麻醉聯盟(NAGA)。他帶領團隊全身心投入老年麻醉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通過在全國建立48家培訓基地,發布10餘部專家共識與指南,每年舉辦數十場學術講座等舉措,為培養老年麻醉專業人才搭建了廣闊平台。
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眾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成為麻醉領域的骨幹力量,為學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王天龍看來,臨床實踐和醫學研究永遠在路上。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要求將越來越高,麻醉醫生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關注整體、兼顧局部,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宣武醫院供圖)
編後
醫學曙光溫暖「銀齡」
麻醉領域曾長期存在一個棘手難題——高齡麻醉。在傳統觀念與技術的局限下,高齡患者接受麻醉風險極高,這像一道厚重的壁壘,阻擋著許多老年人重獲健康的希望。然而,隨著醫學的持續發展與創新,醫學專家們的不斷探索,這一禁區已逐步被打破。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2%。打破高齡麻醉禁區,意味著老年患者將獲得更多治療選擇,生活質量有望顯著提升。這不僅關乎老年人個體的健康,還極大地提升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幸福感,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添了一把柴。
這一突破的核心在於醫療理念的革新。現代醫學正逐步認識到,年齡不應成為衡量高齡患者治療可行性的唯一標尺。醫學專家們以更全面、動態的視角去評估高齡患者,將重點從單純的年齡因素轉移到患者整體的生理機能與疾病狀況上。這種理念的轉變,宛如撥雲見日。
技術進步與創新同樣是實現突破的關鍵驅動力。以王天龍教授提出的「術畢拔管」「全麻下多模式腦監測」與「精準多模式鎮痛」等理念為代表,創新理念成為優化高齡患者圍手術期管理、提升麻醉安全性與有效性的關鍵指引;新型麻醉藥物不斷湧現,大幅降低了高齡患者接受麻醉後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先進的監測設備與精準的麻醉給葯技術,讓醫生能夠實時掌握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精確調控麻醉深度。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雖然高齡麻醉禁區已被打破,但持之以恆的探索與完善仍不能停步。未來,醫學之路任重道遠,期待更多類似的突破,為公眾健康鑄就更堅實的保障。

文:健康報記者 甘貝貝
編輯:甘貝貝 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CDB5J4RX】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