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藥品在重大治療領域缺乏自主創新的產品,我就想做創新葯。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事兒!」劉志華在讀博時第一次接觸到創新葯後,就決心要把創新葯做成產品上市。
如今10年過去了,他真的成功了!劉志華團隊參與開發的原創降糖天然藥物——桑枝總生物鹼片於2020年獲批上市,成為近15年來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降血糖中藥新葯,而且是全球唯一的植物組分天然降糖葯。該產品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獲得2020年度中國中藥醫學進展、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等成就。
我國的糖尿病患者眾多,總人數超過一個億,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佔比達到90%以上。劉志華說,這一類患者需要長期口服降糖藥物,在眾多類型的藥物中,糖苷酶抑製劑這一類藥物佔據了口服降糖葯市場的三到四成,其中以德國拜耳的原研進口產品拜唐蘋為主,這款藥物在國內的「統治」地位持續了至少20年。「遺憾的是,在這個分類的藥物里,國內始終沒有自己的產品。」說起這個,劉志華臉上掠過一絲苦笑。
劉志華讀博時,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與北京五和博澳葯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和博澳」)合作,構建產學研聯盟並共建實驗室。也就是在這裡,劉志華第一次接觸到了創新葯。「那時候就突然覺得找到了方向,也看到了希望,做創新葯才是最有前景的。」
劉志華參與了桑枝總生物鹼片這個研究項目。該項目立項至今已有15年時間,歷經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終於發現桑枝藥材中發揮降糖活性的有效成分——桑枝總生物鹼。「這個過程就像大海撈針一樣,充滿了挑戰與艱辛。但要把實驗室產品轉化成規模大、可商業化的產品,還有一段非常困難和漫長的路要走。」為了這個目標,2016年劉志華博士畢業後,放棄了其他薪酬更高的工作機會,留在了「五和博澳」。
一款新葯,想要從實驗室技術變成市場化產品,需要克服多項技術瓶頸,比如精準的質量控制體系、規模化工藝放大與驗證、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等。任何一個問題沒解決好,藥品上市就會幻化為泡影。
就拿質量把控環節來說,劉志華和團隊幾乎做到了極致。「桑枝總生物鹼片這款產品,物質基礎明確,生物鹼有效組分含量大於50%,並做到了總定量95%以上成分的分析,就是說我拿到這款藥物後,能知道提取物中95%的成分都是什麼。要知道,這在中藥裡面是鳳毛麟角的,因為很多中藥都不會去做物質基礎評價研究。」劉志華非常自豪。
中藥的活性成分其實很多,這也是它特別適合一些複雜疾病綜合調理的原因。但中藥當中哪怕是一味藥材,提取出來的成分都成千上萬,這無疑增加了質量控制的難度。「我們要鎖定生物鹼的組分,闡述它的分子結構、組成比例和指紋特徵。」劉志華說。單單這項工作,整個團隊用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
回想起那段日子,近100個日日夜夜,劉志華和團隊早8點上班,晚9點下班,雷打不動。哪怕是遇上中秋節這種闔家團圓的日子,團隊成員都沒有休息。「我記得最長的一次,我們38個小時沒合眼,因為有些實驗一旦做上了,儀器不停我們就不能休息,一定得把想要的數據拿到。」劉志華說,雖然大家都很累,每個人都頂著黑眼圈,可眼睛裡是有光的,是有希望的!
天道酬勤。確定了分子結構,劉志華和團隊發現,這8種生物鹼不僅都有降糖活性,而且效果特點各不相同。
這樣的成果給了桑枝總生物鹼片強大的底氣。既然弄清楚了成分,就能保證每批次的產品中各種不同生物鹼的含量和比例完全一致,確保每批次的藥物都有同樣的治療效果。「中醫起效沒有那麼快,但我們這款天然組分的降糖新葯,從研究以來就對標拜唐蘋的療效,事實證明療效並不比它差,而且在新發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療效更好,且沿襲了中藥的特點,藥物的不良反應比拜唐蘋降低了50%以上。」也就是說,既保證了藥物的療效,還增加了安全性。
創新葯,中國造。講桑枝總生物鹼片時,劉志華語氣裡帶著滿滿的自豪感。
現在每當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劉志華就會想起研製桑枝總生物鹼片的經歷。「我堅信我做創新葯的選擇是沒錯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相信未來創新葯的市場和空間會越來越好!」劉志華對創新葯國產充滿信心。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