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醫院怎麼開不到進口葯了?」
越來越多的患者就醫後發現,醫院裡很難看到一些進口葯的身影。對此不少個人媒體做出評論,大家眾說紛紜,甚至掀起一陣「恐慌」的風氣。
「進口葯才能治好病。」「沒有進口葯,大家醫療健康水平難以保證。」不乏有這樣的言論充斥在網路上。
那麼進口葯在公立醫院變少的原因是什麼?真的像大家所說的這樣,沒有進口葯難以保證醫療水平嗎?我們看得到進口葯的未來嗎?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國家對於進口葯的管理。
公立醫院難買進口葯
去公立醫院看病,不少人會發現想開進口葯比較困難,這是為何?
首先就是嚴格的准入標準。進口葯進入公立醫院,要歷經多道「關卡」。臨床試驗效果、安全性、性價比都是考量的內容。許多進口葯因價格高昂,性價比不佔優勢,有一些在療效安全對比中沒有明顯優於國產葯,所以會被拒之門外。
公立醫院是醫療服務的「主力軍」,遵循國家嚴格的葯價管控政策是用來保障民眾醫療權益的必要條件。進口葯價格往往偏高,如果大量引入,會讓醫療成本大幅上升,增加患者經濟負擔,這與我國「讓百姓看得起病」的理念相悖。
一些罕見病的進口特效藥物,價格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元,公立醫院若普遍使用,會讓許多患者望葯興嘆。
其次,我國的醫保制度對於進口葯的報銷相對較難。進口葯的供應渠道相對複雜,常面臨供貨不穩定的狀況,都可能導致斷貨。可醫保作為民眾醫療費用的「緩衝帶」,對藥品報銷有明確規定。
多數進口葯不在醫保報銷範圍,或者報銷比例低。倘若公立醫院常開進口葯,患者需自付高額費用。就像部分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進口葯,醫保報銷有限,患者只能承擔大部分藥費。
近年來,國內葯企迅速發展,不少國產葯在質量、療效上已接近甚至超越進口葯。公立醫院自然要扶持本土醫藥產業,優先使用國產葯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推動國內葯企創新發展。
國產仿製葯在通過一致性評價後,在療效上與進口原研葯相當,但價格更親民,公立醫院會更多選用。
進口葯在國外獲批後,進入中國還需完成國內的審批流程,這一過程耗時很久。期間,藥品的市場需求、醫藥技術發展等情況不斷變化,可能導致藥品獲批後已錯過最佳應用時機,也可能有了更優替代藥物。
患者對進口葯的糾結心態正確嗎?
對於許多患者而言,進口葯最初的吸引力往往源於其良好的口碑和顯著的療效宣傳。在醫院的候診大廳、各種病友交流群,總能聽到關於進口葯神奇功效的傳聞。
患有嚴重關節炎的患者,聽聞進口的特效止痛消炎藥能夠迅速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相比之下,自己長期服用的國產藥效果似乎並不理想。這種鮮明的對比,讓進口葯在他們心中成為了能快速擺脫病痛折磨的「神葯」。
可當患者開始決定購買進口葯時,高昂的價格卻讓很多普通人望而卻步。其中抗癌進口葯的價格更是令很多患者心痛,一個療程數十萬都有可能,這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許多患者拿著處方箋,看著上面進口葯的名字,心中滿是掙扎。一邊是可能延長生命的希望,一邊是可能傾家蕩產的經濟風險。這就如同在天平的兩端,一端是珍貴的健康,另一端是家庭的經濟穩定,患者艱難地權衡。
在公立醫院,由於種種政策限制和藥品供應體系的考量,進口葯往往數量有限,甚至難以開到。患者不得不四處打聽,有的在私立醫院碰運氣,有的則試圖通過海外代購等方式獲取。
可海外代購又面臨著藥品真偽難辨的難題。曾經有患者為了購買一種治療罕見病的進口葯,在網上找了所謂的代購,結果收到葯後卻發現藥品的來源和質量都無法確定,這讓患者陷入了極度恐慌。
當一種進口葯被宣傳為能夠有效治療自己的疾病時,不少患者只能把它視為最後的救命稻草。即使面臨諸多困難,也不願意輕易放棄嘗試。
當醫院無法提供時,患者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是選擇等待醫院有葯,還是自行尋找其他購葯途徑?等待可能意味著病情的延誤,而自己怎麼能找到正確的葯源又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進口葯缺失,醫生往往會為患者推薦國產替代藥品。患者對於替代藥品的信任度卻不那麼高,一方面,他們理解替代藥品或許是一種解決辦法;另一方面,又擔心替代藥品的療效差。治病不是小事,每位患者都希望以最快最好的效果痊癒。
在生命健康面前,任何一點不確定性都可能被無限放大,對替代藥品的不信任,讓患者治療的依賴性大大增加。
進口葯本身價格往往較高,而當患者無法在公立醫院正常購買,需要通過其他途徑獲取時,經濟壓力更是陡然增加。一些患者為了能夠買到進口葯,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價格給代購或者一些非公立醫療機構。這對於很多家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患者們在治療過程中面臨著重重困難,他們的心聲值得被關注。但實際上進口葯的部分缺失並不能影響公立醫院的治療效果。
醫生在選擇藥物時,會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考量,而不僅僅依賴於進口葯。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等等個體差異綜合考慮,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對於病情較輕、適合使用國產葯的患者,國產葯完全可以滿足治療需求;而對於少數重症或特殊病患者,在必要時醫生也會建議患者通過正規渠道使用進口葯。
現代醫療中,非藥物治療手段也在不斷進步和發展,手術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都在進步。公立醫院進口葯有所減少,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治療手段,仍然能夠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可我們不置可否的一點是,在部分疑難雜症面前,進口葯仍舊是無可替代的存在。那麼依照這樣的趨勢,進口葯在公立醫院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
進口葯在公立醫院的處境
目前,進口葯在公立醫院的藥品使用中仍舊佔據一定比例,尤其在一些重大疾病和疑難病症的治療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
舉個例子,腫瘤治療上,進口的靶向抗癌藥物和免疫治療藥物為許多晚期癌症患者帶來了延長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希望。進口葯在癌症治療中常常成為患者的唯一救命稻草,儘管價格高昂,但能有效緩解患者癥狀,延續生命。
患者願意在公立醫院開進口葯除了因為藥效外,還因為公立醫院可以用醫保報銷。
可如今醫保基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收支平衡壓力。進口葯的大量使用,尤其是高價葯,讓醫保資金的消耗速度加快。為了保障醫保基金的可持續性,醫保部門在藥品目錄調整和報銷政策制定上,對進口葯的准入和支付標準進行了嚴格把控。
一些進口葯因為價格過高未能進入醫保目錄,或者在醫保談判中被要求大幅降價,否則將面臨醫保報銷的限制。
面對多重限制,難道我國是毫無辦法了嗎?進口葯往後只能以昂貴又稀少的標籤出現嗎?國家對此問題其實也有一些方法。
近年來,國內醫藥企業的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國產藥品的質量和療效逐漸接近進口葯。特別是在仿製葯領域,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仿製葯以其價格優勢,開始逐步搶佔進口葯的市場份額。在一些慢性病治療藥物上:降壓藥、降糖葯「殺出重圍」。國產葯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並且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
帶量採購政策是我國近年來藥品採購制度的重大改革。通過以量換價的方式,促使藥品價格大幅下降。進口葯在帶量採購中面臨著兩難抉擇:參與採購則可能需要大幅降價,利潤空間被壓縮;不參與採購則可能失去公立醫院這個重要市場。
在這種價格壓迫下,很多地區的帶量採購中,部分進口藥品牌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不得不接受較大幅度的降價,有的甚至降價幅度超過50%,為患者買進口葯帶來更大的希望。
為了適應國內市場環境,進口葯企業開始主動調整價格策略。
一方面,積极參与醫保談判和帶量採購,通過與醫保部門和醫療機構協商,爭取合理的價格和採購量。另一方面,部分企業推出了針對低收入患者群體的慈善項目,以降低患者的實際用藥負擔,同時也有助於提高產品的社會形象。
不僅如此,進口葯企業憑藉其強大的研發實力,繼續加大在新葯研發方面的投入,尤其是針對尚未滿足臨床需求的疾病領域,例如罕見病。
同時,一些進口葯企業開始與國內科研機構、高校、企業開展合作研發項目,利用國內的人才資源以及研發成本上的優勢,加速新葯研發進程,實現互利共贏。
進口葯在公立醫院的未來將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政策引導和市場競爭的雙重作用下,進口葯的價格將更加趨於合理,臨床使用將更加精準。
往後,進口葯與國產葯之間將不再是簡單的競爭關係,而是走向合作。在一些重大疾病和疑難病症的治療上,進口葯將繼續發揮其先進技術的優勢,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而國產葯則將在保障基本醫療需求上承擔起重要責任。
無論是進口葯還是國產葯,都將面臨著更高的療效,更高安全的要求。未來,藥品的評價將更加註重基於真實世界數據的臨床效果分析,需要考量患者的最大利益。
結語
總之,進口葯在公立醫院的未來發展充滿挑戰,但也孕育著新的機遇。
相信通過後續一系列政策調整,加上醫藥企業創新水平的提升,合作能力見長,進口葯有望在我國醫療領域繼續發揮積極作用,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貢獻力量。
信息來源:
澎湃新聞:【公立醫院為何難開進口葯?原研葯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