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五駕馬車」 控糖「不踩坑」(圖)

2024年11月12日06:02:04 健康 1872

轉自:天津日報

掌控「五駕馬車」 控糖「不踩坑」(圖) - 天天要聞

本月14日是第18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糖尿病與幸福感」,呼籲進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天津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院的糖尿病治療專家表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有「五駕馬車」,飲食、運動、藥物、定期監測和糖尿病教育,每一個環節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控制都非常重要。對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來說,掌控好「五駕馬車」,避免「踩坑」,對糖尿病預防、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能極大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主食是飲食誤解重災區

粗細乾濕搭配先菜肉再糧食

據該院內分泌科張秋梅主任醫師介紹,糖尿病飲食治療的原則是碳水、蛋白質和脂肪適當比例,一般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糧食的熱量佔50%至60%,蛋白質佔15%至20%,脂肪佔20%至30%。在日常生活中,大致為每餐主食1.5兩至2兩,瘦肉1兩(雞蛋大小),油脂少量(少於一湯勺,一般為瓷湯勺)。在糖尿病患者中,對飲食尤其是主食的誤區最普遍。

「門診中,年輕患者很多不吃糧食,認為多吃肉、魚蝦等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可以不升糖;老年患者是不敢吃細糧,只吃粗糧,而且嚴格控制主食的量,這些都是很常見的誤區。最近就診的老年患者中就有幾位看上去很消瘦、精神萎靡。一問才知道,老人得了糖尿病以後,嚴控飲食加高強度運動,每天走路1萬步以上,運動時間2.5小時以上。全面檢查後發現,儘管老人血糖基本正常,但合併有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該院營養科劉艷主任醫師說。

劉艷解釋說,主食過多,確實會導致血糖升高,但得了糖尿病不能不吃主食。糧食類食物是人體能量來源,就像汽車需要汽油一樣。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可以在3兩至7兩之間。主食低於3兩可能發生飢餓性酮體,酮體會改變人的認知行為,甚至影響精力和體力。主食可以粗細搭配,粗糧佔1/3至1/2。不能完全吃粗糧,尤其是有胃部疾患的老年人,粗糧在胃內膨脹率高,可導致營養素吸收不完整,不好消化,長期食用會致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缺乏、消瘦,甚至營養不良。麵食和米飯的選擇上更推薦米飯。米飯吸收慢、飽腹感強,餐後血糖更易控制,麵食尤其是發麵餐後血糖會高一些。進餐順序最好是先蔬菜,再肉類,最後吃主食。

此外,一些老年人喜歡喝粥但又擔心喝粥血糖高,不敢喝。門診中就有老年患者得病後就沒有喝過粥,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雜豆粗糧粥,食材稍微浸泡,煮時米一開花略糊化即可關火,不要煮得太軟爛。另外,一餐不要完全喝粥,搭配一部分干食,既可滿足老年人想喝粥的願望,也不會讓血糖太高。

運動替代服藥是控糖誤區

糖尿病患者不推薦空腹運動

我國居民空腹血糖的正常範圍是3.9mmol/L至6.1mmol/L,當空腹血糖(至少8小時未進食)≥7.0mmol/L或(和)非空腹血糖≥11.1mmol/L時即考慮診斷為糖尿病。空腹血糖≥6.1mmol/L但

2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治療,不僅能促進血糖控制還能有效避免和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前期人群持之以恆的適量運動能有效避免或延緩2型糖尿病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的運動治療推薦3、5、7原則,3是每天保持30分鐘以上的運動,5是要每周運動5次以上,7是指170里的7,運動後心率應該為170-年齡為有效運動狀態。

「有人認為早上起來空腹運動好。但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議吃完飯後半小時或者1小時活動,因為飯後半小時血糖開始升高,此時運動有助於降低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時間。空腹運動時會導致血糖異常波動,有的人會高,有的人會低,對血糖長期管理不利。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初診糖尿病患者認為足量的運動可以替代吃藥,這確實對部分人可行。但運動要適量,我們不希望看到患者血糖下來了,卻需要去骨科看病。所以飲食、運動作為基礎干預一定要適度,不可強求,干預效果不好,必須考慮藥物治療。而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自身胰島功能下降,單純飲食、運動一般無法實現血糖達標,藥物治療是必需的。」張秋梅說。

規範化治療錯誤認知多

個體化用藥降糖指標不唯一

「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應該根據病情,進行規範化的個體化治療。醫生會參考患者年齡、病程、胰島功能狀態以及併發症及合併症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但由於擔心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很多患者對藥物治療存在認知誤區,影響了控糖效果。」張秋梅說。

誤區一:打針不吃藥。有些患者認為注射胰島素與人體分泌的胰島素是一樣的,沒有副作用,所以堅信打針優於吃藥,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很多糖尿病患者體內並不缺乏胰島素,只是胰島素不能發揮正常功能,血糖才增高。這種情況下,補充外源性胰島素不能解決問題,需要口服或者注射改善胰島素抵抗的藥物。因此打針還是吃藥,需要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進行個體化選擇。

誤區二:別人吃這個葯不錯,我也要換藥。降糖葯的選擇是個體化的,要根據患者的糖尿病類型、血糖的具體情況、年齡、體型以及併發症的情況具體選擇。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患者認為中藥能根治糖尿病,盲目服用大量中藥。中藥有一定的降糖及改善糖尿病癥狀的作用,但也要警惕某些所謂的純「中藥」裡面加入磺脲類的降糖葯,容易發生嚴重的低血糖。還有的患者聽說二甲雙胍傷腎拒絕服用。二甲雙胍有70年用藥歷史,久經考驗。通常服用降糖葯之前都應該檢查肝腎功能,如果腎功能正常,服用適量二甲雙胍不會損傷腎臟。

誤區三:血糖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葯。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疾病,目前仍不能根治,可能部分患者可以短期或者長期緩解,但大多數患者都需要長期乃至終身服藥,能否停葯需遵醫囑。

誤區四:光吃藥,不複查。定期監測血糖等指標是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之一,其結果可作為選擇藥物及調整劑量的重要依據,有助於優化治療方案和預防併發症。

張秋梅還提醒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標不是越低越好,也並非一刀切。老年患者、病程比較長的患者血糖控制需放鬆,以免出現嚴重低血糖導致生命危險。 記者 趙津 通訊員 郭敏楨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雷雨減弱,35℃高溫將強勢上線!這些防暑誤區你中了幾個? - 天天要聞

雷雨減弱,35℃高溫將強勢上線!這些防暑誤區你中了幾個?

廣州這幾天的雨帶有後汛期的特徵一直下個不停從昨日(6月30日)的天氣看連日來的雷雨天氣開始出現轉折今天廣州還可能有局部暴雨明天起就轉以雷陣雨為主了35℃高溫即將重回C位雷雨逐漸減弱35℃高溫蠢蠢欲動廣東省氣象台預計,7月1日—2日,副高西伸加強,受偏南氣流輻合影響,廣東大部多雲,中南部多雷陣雨天氣,局部雨勢較...
34歲男子手部外傷住院,醫院開出「奇怪」檢查單,包括前列腺檢查,院方、當地衛健委回應 - 天天要聞

34歲男子手部外傷住院,醫院開出「奇怪」檢查單,包括前列腺檢查,院方、當地衛健委回應

「一個手外傷的人,居然去檢查內臟?」6月30日,江蘇常州的市民朱先生反映,自己的堂哥在宜興市第六人民醫院(宜興市和橋醫院)處理手部傷口,卻被告知需要進行多項內科彩超檢查。手部被玻璃劃傷住院需做多項彩超檢查據朱先生介紹,前幾天,他的堂哥在換玻璃時不小心被玻璃劃傷,前往了距離最近的宜興市第六人民醫院(宜興...
研究發現:那些長期打麻將的老人,到75歲以後,大多變成了這樣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那些長期打麻將的老人,到75歲以後,大多變成了這樣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一個我們平常根本不會多想的生活習慣——打麻將。尤其是那些天天三缺一、雷打不動的老人。年紀到了七十多,有些人
福州男子腳趾突然「失靈」!醫生:病根在脖子! - 天天要聞

福州男子腳趾突然「失靈」!醫生:病根在脖子!

【來源:福州晚報】「四年了,終於找到這怪病『真兇』!」近日福州市第二總醫院脊柱外科病房裡看著恢復正常的腳踝、腳趾60多歲的程大叔熱淚盈眶4年前,程大叔發現左側腳踝、腳趾無法正常動作,他輾轉多家醫院求治無果。
三四級手術增長40.89%!南醫五院專家常駐破解山區就醫難 - 天天要聞

三四級手術增長40.89%!南醫五院專家常駐破解山區就醫難

無影燈下,腹腔鏡顯示屏清晰呈現患者右腎上腺區3.8厘米的腫物。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南醫五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清手持操作鉗,在毫米級空間內精準分離血管組織。隨著一枚完整切除的腫瘤被取出,困擾患者鄧先生(化名)十年的高血壓病根被
兩部門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葯研發 - 天天要聞

兩部門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葯研發

智通財經APP獲悉,今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葯研發。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方信息互通與協同,做好醫保數據資源管理,推動醫保領域公共數據資源利用。在確保數據安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探索為創新葯研發提供必要的醫保數據服務。依託全...
熱議!患者反映醫院停車費太貴:一天要收40元,比景區貴,這還是公益組織嗎?市監局回應!醫生:我們作為職工,被禁止停車,你就知足吧 - 天天要聞

熱議!患者反映醫院停車費太貴:一天要收40元,比景區貴,這還是公益組織嗎?市監局回應!醫生:我們作為職工,被禁止停車,你就知足吧

患者反映醫院停車費太貴,一天要收40元,比景區還貴,這還是公益組織嗎?醫院停車場收費問題再次引發討論。近期,有網友向市場監督管理局反映了公立醫院停車場收費太貴的問題,患者反映稱,湖南長沙某附屬醫院停車場一天要收40元,根本沒有考慮住院的病人和家屬要承擔多麼高的停車成本,這是否涉嫌違規收費?醫院是公益性組...
一個動作預測你的長壽潛力!做不到的人要當心了! - 天天要聞

一個動作預測你的長壽潛力!做不到的人要當心了!

不靠手撐地,你能輕鬆從坐姿站起來嗎?這個看似簡單「坐下-起立」的動作,已被研究證實與死亡風險相關。AI生成圖一個動作預測未來能否長壽!2025年6月,《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通過簡單的「坐立試驗」評估身體機能,可預測中老年人的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坐立試驗」(SRT)是一項簡單的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