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分享更多的專業健康知識,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感謝您的支持。
人到七十,耳朵還能「說話」嗎?從醫學角度看,耳朵的狀態可以透露出很多健康信息,甚至可能暗示長壽的潛力。
你有沒有注意到,有的人年紀大了耳朵依然靈光,而有些人剛過六十就耳背得厲害,難道耳朵的狀態真的和壽命有關係?
咱們為了讓知識點不那麼生硬,我會結合一些臨床例來聊聊,輕鬆易懂。
袁大爺今年64歲,年輕的時候是個貨車司機,整天風裡來雨里去,日子過得辛苦,但身體一直不錯。
退休之後,袁大爺的生活一下子閑了下來,成天種點花草、溜溜鳥,倒也樂得自在,然而,最近幾個月,袁大爺突然發現自己聽力不如從前了。
最開始,只是和老伴聊天時,總覺得她聲音有點小,得讓她重複兩遍才能聽清,袁大爺心想,自己年紀大了,耳背也正常,沒什麼大不了的。
有一次,袁大爺和幾個老朋友在公園下象棋,旁邊的人嘻嘻哈哈聊天,他卻總是聽不清他們在說什麼,棋局上也老出錯。
他心裡有點不是滋味,但想著自己畢竟64歲了,耳朵不靈光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可沒過多久,情況更糟糕了,他的耳朵竟然開始疼了,尤其是晚上,耳朵里像是有人拿針在扎一樣,疼得他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後來,疼痛漸漸蔓延到腦袋,頭也開始隱隱作痛。
袁大爺這下慌了,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於是,他趕緊去醫院掛了個耳鼻喉科的號,想讓醫生看看自己這耳朵到底怎麼了。
接診袁大爺的是張醫生,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醫生,但經驗卻很豐富。他聽完袁大爺的描述,仔細檢查了一下袁大爺的耳朵,表情突然變得嚴肅起來。
張醫生告訴袁大爺,他可能患上了外耳道腫瘤,需要進一步做個檢查才能確診。
袁大爺一聽這話,心裡咯噔一下,頓時慌了神:「張醫生,我這不會是什麼大病吧,耳朵疼得這麼厲害,怎麼還可能長了腫瘤?」
張醫生安慰道:「袁大爺,您先別緊張,外耳道腫瘤不一定是惡性的,我們需要做進一步檢查來確定病情,但您放心,現在醫學發達,早期發現問題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療。」
幾天後,檢查結果出來了,張醫生告訴袁大爺,所幸他的腫瘤是良性的,但需要進行手術切除,聽到這個消息,袁大爺鬆了口氣,懸在心頭的石頭終於落下來了。
不過,張醫生話鋒一轉,接著說道:「袁大爺,除了耳朵的問題,我還想和您聊聊關於耳朵和健康的關係,尤其是長壽。」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70歲以後,耳朵的健康狀態能反映出很多身體的機能情況,如果耳朵還能保持幾項特徵,說明您的身體機能還不錯,長壽的可能性也更高。」
袁大爺一聽,來了興趣:「張醫生,您這是怎麼說的,耳朵還能看出壽命?」
張醫生笑了笑,點頭說道:「是的,咱們先不說腫瘤的事兒,從耳朵的其他健康狀態來看,的確能透露很多信息。」
「老年人的耳朵其實和身體其他器官的衰老情況密切相關,耳朵的變化,尤其是聽力、耳廓的狀態,能夠直接反映血液循環、心臟功能、以及神經系統的健康狀況。」
袁大爺聽得一愣,連忙問:「那70歲以後,耳朵啥樣才算是好,我這耳朵現在不太靈光,是不是說明我身體也開始不行了?」
張醫生耐心解釋道:「別著急,袁大爺,您的情況還沒到那個程度,不過確實有一些耳朵的表現,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健康情況,比如說,耳朵保持靈敏的聽力。」
「聽力好的老人,通常心腦血管功能保持得比較好,血液循環順暢,耳部供血充足,聽力退化較慢的老年人,平均壽命要比聽力迅速下降的人長約10%。」
張醫生笑道:「第二個特徵,如果耳廓依然有彈性、皮膚光滑,不容易起皺,這說明皮膚和身體內的膠原蛋白還保持得不錯,細胞代謝能力強,身體內部的器官也還算年輕。」
張醫生接著說道:「第三個特徵就是耳朵周圍沒有慢性炎症,如果耳朵周圍長期保持健康,沒有頻繁的炎症或者腫脹,這也意味著身體的免疫系統還比較強大,長壽的幾率就會更高。」
袁大爺一聽,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耳朵,說道:「哎呀,原來這耳朵裡頭有這麼多講究啊,那我這耳朵疼是因為腫瘤的事兒吧,那腫瘤切除了,我耳朵是不是就沒事了?」
張醫生點了點頭,安慰道:「是的,袁大爺,您現在的耳朵疼痛主要是因為外耳道腫瘤的壓迫,手術切除後,這個問題應該就能解決。」
「不過,術後一定要注意定期複查,防止複發,只要恢復得好,疼痛就會消失,您耳朵的整體健康也會逐漸好轉。」
關於壽命長短,看耳朵就知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1]祁向東,張愛軍.CT檢查在診斷耳鼻喉腫瘤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2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