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桂枝湯,相信對中醫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清代傷寒學家柯琴就曾在《傷寒附翼》中將桂枝湯稱為仲景「群方之魁」,後來也有人稱其為「群方之冠」。
桂枝湯出自醫聖張仲景之手,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的千古第一方,整個方劑的配伍也非常簡單,僅含五味中藥材,分別是桂枝、白芍、生薑、大棗以及甘草,具有調和營衛、解肌發表的效果。
那麼,這一名方究竟可用於哪些疾病的緩解與治療呢?首先,它是風寒感冒病症的常用藥,屬於解表劑,在治療外感風寒方面,不僅療效佳,速度也很快。因此,當外感風寒而出現流涕、鼻塞、惡寒怕冷以及全身酸痛等癥狀時,就可以嘗試用此方來進行緩解。
在臨床上,利用桂枝湯來進行調理的感冒病症多屬於急症,這類急症的治療一般以祛邪為主,而當風寒侵襲體表,自身正氣不足時,就容易出現感冒癥狀,此時,就需要調集全身氣血來將外在病邪給驅散,避免其向內部發展。
而方中發揮此效的藥材就是桂枝,桂枝藥性辛溫,可以快速地將全身的氣血調集到體表,進而與外在的風寒病邪做「鬥爭」,同時,桂枝還能將自身的氣血輸送到肌肉、體表,讓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擁有足夠的氣血,以更好地緩解多種病症,而中醫也將桂枝這種獨特的能力稱為「解肌」。
桂枝生於樹枝頂端,具有充足的陽氣,生髮之性,而且藥性上行,往體錶行走。而張仲景在桂枝湯中還著重提到了一點——去皮,因為皮具有收斂的特性,在緩解感冒病症時,常常需要用到桂枝的發散,同樣的,在利用生薑治療感冒病症時,往往也需要去皮。
而白芍這味藥材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補充氣血,另一方面還具有收斂的特性,可以將氣血往裡收,以制約桂枝的過度生髮,白芍是一味氣味比較寡淡的藥材,具有酸苦的味道,但中醫認為苦能泄,酸能收,因此白芍便能將自身的氣血給收引住。
當然,氣血的生成並不是單單依靠白芍就可以實現的,還離不開脾胃的運作,因為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只有脾胃功能健全,才能源源不斷地化生氣血,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往往還需要健利中焦脾胃,調養好脾胃功能,而對此,張仲景便用到了「脾四味」中的三味,即甘草、生薑、大棗。
甘草和大棗具有甘味,甘入脾,能夠起到健利脾胃的效果,而生薑藥性偏溫,可以提升脾胃的運化能力,並讓甘草和大棗能夠更好地發揮藥性,補而不膩。
其實,張仲景的這一藥方之所以能被稱為「千古名方」、「群方之首」,不僅是因為其中藥配伍的精妙,更是在於其後來的很多經典藥方,都是在這一方劑的基礎上,加減而來的,而若要說此方為「萬病方」,其實也不為過。
【本圖文由「軒轅島」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