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
壓力性尿失禁艾灸穴位
說到三伏天,大家是不是很快就想到三伏灸呀,那壓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應該灸哪些穴位呢?
馬上給大家安排
-- 三伏灸 --
三伏灸[1]是依據《黃帝內經》「春夏養陽」「天人相應」理論,順應人體在夏季腠理疏鬆開泄、榮衛通達、便於藥物吸收的生理特點,在每年初、中、末伏的前3天,採用灸法以扶助人體正氣、祛除機體內伏寒邪的中醫外治療法,屬於天灸的一種。清·張璐在《張氏醫通》中全面論述了三伏灸的適應證、藥物組成、選穴及貼敷時間等,後人在此基礎上有所發揮,將三伏灸應用於秋冬之際容易反覆發作或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虛寒性疾病的治療。
-- SUI穴位 --
壓力性尿失禁病位在膀胱,且與脾腎密切相關。膀胱與腎經脈互為絡屬,一臟一腑,一表一里,二者一同調節尿液排泄。此外,膀胱氣化功能依賴於腎氣腎衰,腎氣可助膀胱氣化津液,故艾灸應以固攝腎精,補脾益腎為原則。
一般選取穴位[2]分布於脾、膀胱、任脈、督脈經,可利三焦、通調水道、調節膀胱功能。
-- 穴位介紹 --
百會穴位居顛頂部,屬督脈,為人體陽氣匯聚之處。研究表明[3],百會穴解剖位置與生殖泌尿中樞(中央旁小葉)較接近,針刺該穴可提氣,並調節排尿反射中樞,改善膀胱括約肌功能。
關元、氣海、中極穴屬任脈,位於下腹部,有培元固本、溫腎利水作用。中極穴作為膀胱募穴,有調節膀胱作用。
足三里和水道穴位於下腹部,屬足陽明胃經,有利膀胱、調小便之效。足三里穴可補中益氣;三陰交穴調肝脾腎精氣,防止漏尿;陰陵泉有健脾滲濕作用。
脾俞、腎俞、肺俞、膀胱俞、中髎、會陽穴均屬足太陽膀胱經經穴,上述穴位均可激發膀胱精氣,調節腎氣,利於膀胱氣化而約束尿道。脾、腎、肺、膀胱俞分屬三焦經穴,與通調水道有關,三焦影響機體水液代謝,且維持了膀胱氣化功能正常。
以上穴位大家大家選取三至四個進行艾灸就可以啦,具體的操作方法關注我們公眾號的其他內容哦。
參考文獻
[1]楊靜芳;晉延玲;沈立龍;林憶平.昆明地區陽虛人群的三伏灸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民間療法,2021,(21):46-48.楊靜芳;晉延玲;沈立龍;林憶平.昆明地區陽虛人群的三伏灸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民間療法,2021,(21):46-48.
[2]馬雪梅;佟蕊;萬巧千;禹春如.電針結合艾灸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慢性病學雜誌,2022,(01):156-159.
[3]束彥頁.電針治療女性單純性壓力性尿失禁療效觀察[J].河南中醫, 2018, 38(7):1100-1103
圖源丨網路
文案丨滿家琪 張安 張菁婧 朱芳潤
排版丨張菁婧
審核丨王佳妮 施嘉旎
指導老師丨陳躍來 湯康敏
單位: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
陳躍來上海領軍人才工作室
陳躍來上海市名中醫工作室
本科普由上海市科委科普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21DZ2315500)
允許市科委免費公益使用和推廣傳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