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慶-重慶日報 記者 李周芳
人類發出聲音,通常需要聲帶振動,而當疾病奪走喉嚨和聲帶時,意味著人生被按下靜音鍵。面對餘生可能陷入無聲的困境,一群無喉者通過不斷練習,學會了用食管說話。
7月4日,記者了解到,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第十一期食管發音訓練班暨第一期食管發音訓練師培訓班近日開班,參加培訓的8名無喉患者均因喉癌或下咽癌接受了全喉切除手術,重新發聲成為他們現在最迫切的願望。

用食管說話從練習「打嗝」開始
7月2日,59歲的陳先生聽老師講解如何練習「打嗝」的方法時,一字一句地記著筆記。2023年10月因喉癌接受全喉切除手術後,陳先生一直在尋找能讓他重新發聲的專業培訓班。得知父親的心愿後,陳先生的女兒立即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她發現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已經開展了10年的食管語培訓班,通過多方聯繫,他們很快與醫院頭頸腫瘤科的主管護師徐鳳蓮取得了聯繫。
「6月27日確定後,6月29日陳先生就從內蒙古趕過來了。」徐鳳蓮回憶,陳先生對學習食管語發聲技巧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這兩天,他在寫字板上寫得最多的字就是「練習」。
培訓班上,已經用食管說話5年多的趙靜波成為陳先生和他的7位「同學」的榜樣。趙靜波是食管發音培訓班第六期的學員,這次他特意來到現場為病友們加油打氣。「讓大家看到我的狀態,能更有信心,」趙靜波笑著說,「現在買菜、聊天、唱歌都沒問題,連划拳都不在話下。」
趙靜波表示,通過食管發聲的關鍵就是要學會打嗝,並勤加練習。從學會打嗝到慢慢說數字1、2、3,再到說一個完整的句子,他大概花了半年時間。「不要太在意聲音的差異,要自信。」趙靜波還鼓勵在場的病友,「多練習、多交流,你們一定能說話!」

從教學生到培訓教師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科主任吳劍介紹,喉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約有3萬人患喉癌,近5000人因全喉切除失去發聲功能,變成「無喉人」。目前,外科重建發聲方法、人工輔助發音方法以及食管發音方法是幫助患者重獲新「聲」的三種方法。外科重建發聲可能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且存在一定風險,人工輔助如電子人工喉,不僅聲音機械化、不清晰,而且價格昂貴。相比之下,食管發音是經過培訓掌握方法後堅持訓練,從而達到恢復言語功能的訓練。
吳劍介紹,食管發聲訓練,通俗地說就是利用打嗝的聲音進行說話,只要學會了打嗝就有機會再次發聲。食管語是利用食道上端作為新聲門,將氣體送入食道上端貯氣,用唆氣的方法,將氣體壓出食道入口,從而發出輕微的聲音,經過口、咽構語機構加工而形成的語言。它不用輔助工具,更能接近人們喉嚨發出的聲音。
目前,每期培訓班為期兩周,「有些學員在結業時,已經能夠說出『你好』『吃飯』這樣的簡單句。」徐鳳蓮說,由於每位學員的進步速度不同,培訓班主要教授「打嗝」等基礎發音方法和技巧,要達到正常說話的語速和清晰度,通常還需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練習。「這期培訓班學員都很努力,培訓第三天就有人能夠連續說5個字了。」徐鳳蓮說。
據悉,自2011年起,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腫瘤科已成功舉辦10期團體食管發音培訓班,幫助來自全國各地100多位無喉者掌握髮音技巧,重獲新「聲」。今年,還首次系統性地開展了食管發音訓練師培訓班,其他醫院多名醫生參與培訓後,將去教會更多需要重獲新「聲」的病人。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