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市茶山醫院顯微修復重建外科聯合國內頂尖淋巴外科中心——北京世紀壇醫院沈文彬教授團隊,成功開展了廣東省首例「原發性淋巴水腫胸導管松解術」,為一名飽受雙下肢頑固性水腫折磨4年的71歲患者帶來康復希望。
這是繼成功開展廣東省首例淋巴靜脈吻合術(LVA)後,茶山醫院顯微修復重建外科團隊在淋巴迴流干預治療領域的又一技術突破。該案例的成功,標誌著茶山醫院在淋巴系統疾病診療領域,率先構建了覆蓋輔助檢查、手術治療、術後康復等環節的一體化全流程診療體系,並成功應用於解決複雜臨床難題。

71歲老人求醫多年終迎轉機
71歲的蔡婆婆,雙下肢腫如「象腿」整整四年。每一次試圖行走,都像拖著兩個沉重沙袋,最終只能卧床度日。這一切始於2020年一次意外摔倒後,水腫從腳踝悄然蔓延至整條左腿,最終吞噬雙腿。
直到走進東莞市茶山醫院顯微修復重建外科,才通過醫院完善的淋巴疾病診斷體系,精準研判到雙腿「腫脹」病因源由「胸腔」,胸導管終末段發生了病理性梗阻,才是原發性淋巴水腫的根源。
顯微修復重建外科主任王海文介紹,胸導管作為全身淋巴液的主通道,若頸部入口處出現狹窄,會導致淋巴液迴流受阻,進而引發廣泛性水腫。而蔡婆婆年事已高,同時合併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多種慢性疾病,進一步增加了手術的難度。

「量體裁衣」確定手術方案
「淋巴水腫的治療不能盲目地『一刀切』,明確的診斷才是開啟有效治療的『金鑰匙』。」王海文表示,原發性淋巴水腫病因複雜,未明確病變即手術可能無效且延誤治療。
依託醫院構建的一體化全流程診療體系中的精準診斷環節,團隊綜合運用MR胸導管水成像、MR下肢淋巴管顯影、核素掃描及超高頻B超等多種技術手段,對蔡婆婆的淋巴系統進行全鏈條檢查。
作為東莞市率先開展磁共振淋巴系統顯影的醫院,茶山醫院在該診斷過程中充分發揮技術平台優勢,最終精準定位了胸導管終末段的狹窄與粘連病灶,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精確依據。
鑒於蔡婆婆高齡且合併多種慢性疾病,醫院啟動了神經內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等多學科會診(MDT)機制,這是一體化診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學科專家從手術耐受性、風險預案到術後康復進行全流程評估與協同規劃,並聯合北京世紀壇醫院淋巴外科學科帶頭人沈文彬教授開展術前論證與術中指導,確保了整個治療過程的嚴謹性、精準性和安全性。
超顯微技術下打通「生命迴流之路」
胸導管匯入口位於鎖骨下靜脈與頸內靜脈交匯處,周邊結構複雜,稍有偏差便可能損傷重要神經或血管,甚至引發嚴重併發症。此外,胸導管直徑僅幾毫米,在其管壁上「穿針引線」,難度猶如在髮絲上雕刻。
團隊依託茶山醫院成熟的顯微技術平台,利用國內先進顯微鏡,通過頸部小切口精準入路,小心翼翼地剝離胸導管終末段的粘連組織,歷時2小時的「精細分離」終獲成功。
術後第三天,蔡婆婆右大腿周徑消腫達4厘米,被堵塞四年的「生命迴流之路」重獲暢通!
術後,患者家屬大喜豎起大拇指表示,自母親住院以來,深切感受到茶山醫院專業、細緻的醫療服務,「全體醫護人員始終以熱情、負責的態度對待患者,令我們深受感動。」患者家屬還向醫院送來了感謝信。

複雜淋巴水腫實現「家門口」診療
此次成功實施的廣東省首例原發性淋巴水腫胸導管松解術,不僅解除了蔡婆婆多年的頑疾,填補了省內該項複雜淋巴迴流干預技術的空白,更是東莞市茶山醫院一體化全流程淋巴診療體系能力的集中體現。
該手術的成功實踐,深度借鑒了北京世紀壇醫院淋巴外科成熟的「世紀壇模式」,並緊密結合本土患者需求進行了優化。有效推動了前沿診療技術在東莞的落地應用,讓複雜淋巴疾病患者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從精準診斷到高效手術、再到系統康復的完整、高水平的診療服務。
據茶山醫院顯微修復重建外科團隊介紹,胸導管松解術作為治療原發性淋巴水腫的有效手段,主要適用於:經明確診斷為胸導管終末段梗阻導致的頑固性、迴流障礙型淋巴水腫患者。王海文主任特彆強調:「手術方案的制定必須基於精準診斷和嚴格評估。」
此次手術是茶山醫院顯微修復重建外科繼淋巴靜脈吻合術(LVA)等創新實踐後,在複雜淋巴迴流障礙疾病診療領域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它印證了醫院在應對淋巴系統疑難疾病方面,已建立起由精準診斷體系、頂尖顯微技術平台、多學科協作模式共同支撐的全流程解決方案。
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茶山醫院將繼續深化與北京世紀壇醫院等頂尖機構的協作,將更多複雜淋巴疾病的先進診療技術引入東莞,造福本地及周邊患者。
南方+記者 丘想明
通訊員 茶山宣
【作者】 丘想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