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平時呀,好多人一上火,首先想到的就是吃點清熱瀉火的葯,把這個「火」給壓下去。當然啦,如果是實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很容易治療,吃點黃連上清片,飲食清淡一點,過幾天潰瘍就好了。比較折磨人的就是陰虛虛火引發的口腔潰瘍了。
那這個虛火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今天呀,賈醫生就來跟大家講講這個虛火的問題。腎為水火之臟,腎中陰陽共處一宅,一般情況下呀,陰陽二者,相互制約,和諧共處,且互相幫助,身體才能健康。有些朋友啊,由於長期熬夜、生活飲食不規律呀,就會耗損腎陰,腎陰虧虛則無力制約腎陽,相對旺盛的陽氣就會向上、向外跑,畢竟水淺不養龍嘛。腎陽外浮,就會變成我們常說的虛火,虛火竄到身體頭面部,就會出現口腔潰瘍、咽痛、牙痛、長痘痘等表現。
這種虛火呀,千萬不能用清熱葯。如果用清熱葯治療,不僅上焦虛火清不了,還會損害下焦的陽氣,越清越嚴重。這時應該怎麼辦呢?賈醫生給大家推薦一個清代名醫陳士鐸的方子,引火湯,顧名思義就是引火歸元,把身體上面的虛火給引下來。這個方子是由熟地黃、巴戟天、茯苓、麥冬、五味子,5味葯組成的。方中重用熟地為君,熟地滋陰補血,入肝腎二經,經常服用可補腎陰,益腎精。腎陰充足,就能夠制約腎陽,虛火就不會亂竄了。
巴戟天可補腎陽,強筋骨,也入肝腎二經,是一味溫腎補腎的好葯。而且還可以像肉桂一樣,引火歸元,帶領外浮的腎陽回歸本源,但是巴戟天補而不燥。茯苓祛濕健脾,可以把身體的各種邪熱從小便利出去;麥冬滋五臟六腑之陰,協助熟地把各臟腑的陰給補足;
五味子補五臟之精,且味酸,具有收斂的作用,同時能幫助腎臟將體內的陰液和陽氣收藏起來。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以上內容僅供交流分享,涉及到具體的用藥,還需要在正規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以免錯用、濫用,傷害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