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成功植入一例無導線雙腔起搏器,今天來為大家科普一下起搏器的相關知識。
在過去心跳慢或心臟停跳時,我們可能選擇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本身存在各種副反應;對於心跳時快時慢的用藥就不好選擇。因此心動過緩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起搏器。
隨著科技的發展,起搏器作為一種心跳輔助裝置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征以及過度心動過緩等心臟疾病,通過植入起搏器,都能帶動心臟進行規律跳動。
起搏器功能和複雜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更加智能化、體積更小、壽命更長、價格更便宜、使用範圍更廣。最早的起搏器只能單單解決心跳慢的問題,現在的起搏器還可用於心肌病的同步化治療,除顫預防猝死的發生。
傳統心臟起搏系統主要包括兩部分脈衝發生器和電極導線,脈衝發生器就是起搏器;起搏系統除了起搏功能外,還具有將心臟自身心電活動回傳至脈衝發生器的感知功能。如下圖就是傳統起搏器。
近幾年已經出現微型化的起搏器,這樣就可以通過介入手段直接將起搏器植入心臟裡面,避免電極導線的使用,這就是無導線起搏器,如下圖中間電池狀物體就是無導線起搏器,只有一元錢硬幣重量的三分之一,正因為重量和體積均很小,才可以植入心臟裡面,而不會影響心臟功能,不會影響患者的活動質量。
我們從圖像上來看一下兩類起搏器的區別(左圖為有導線,右圖為無導線起搏器):
兩種起搏器植入後拍胸片的比較(左圖為有導線,右圖為無導線起搏器):
兩種起搏器的植入方式:
傳統起搏器,手術相對複雜,經穿刺鎖骨下靜脈為通路,送入起搏器電極至右心室、右心房固定,後在同側胸大肌上部做一切口,將起搏器連接電極導線後埋在切口下,縫合皮膚就完成手術了。傳統起搏器必然會在胸部留一3-4厘米疤痕,存在術後感染的可能性。而無導線起搏器手術簡單,全程經過血管進入,微創的疤痕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傳統起搏器存一些問題:起搏器導線的磨損、斷裂;起搏器囊袋的破潰和感染;部分病人因病情和靜脈系統的缺陷無法植入傳統起搏器,喪失治療機會。 還有一些併發症:靜脈栓塞,重度三尖瓣反流等。
無導線起搏器的植入通過股靜脈穿刺,將起搏器通過導管植入到心腔內部,不僅減少了疼痛、創傷和併發症,也降低了感染風險,幾乎覆蓋了傳統起搏器的所有劣勢。且無導線雙腔起搏器Micra AV通過感測器創新和革命性演算法突破,實現更貼近人體心臟自然的跳動模式,更好的模擬了心臟的生理傳導功能,實現生理、精準、符合人體需求的起搏。植入後患者幾乎感覺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可大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是全球體積最小的無導線心臟起搏器Micra AV,形如膠囊、重僅2克,其核心科技是指甲蓋大小的加速度感測器,它不但能夠精確地感知到患者自身的活動,而且能感知心臟跳動的頻率,更加智能化。幾乎適用於所有的心動過緩患者,對慢性心律失常有很大的防治作用。
其好處顯而易見:微創傷,無切口傷疤、無導線、無囊袋,手術簡單化,手術時間短(30-50分鐘),大大降低了患者感染等併發症發生率,術後約24小時就可以正常活動,術後兩天左右即可出院,還避免了傳統起搏器電極導線導致的三尖瓣返流等併發症。並且患者術後可以任意接受1.5T或3T全身核磁共振掃描檢查,這對老年患者確實是一大福音。
無導線起搏器幾乎適合所有傳統起搏器適應症患者,特別適合腋靜脈、鎖骨下靜脈、上腔靜脈閉塞的患者,適合高齡、合併症多、皮膚疾病、抵抗力低下等囊袋感染風險高的患者。
當然,有朋友可能會問,無導線起搏器難道就沒有缺點嗎?個人覺得最大的缺點就是價格偏貴,但隨著國內用量的增大,價格勢必會下降,另外,儘管微創,但畢竟是一種手術,手術還是存在一定風險:比如發生股靜脈相關通路的併發症,或需要重新放置器械的情況,以及心臟穿孔、心包積液等等。當然這些風險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計。
最後,大家可能最關心的是起搏器的壽命和價格問題吧!該種起搏器使用壽命約12.8年,價格約16萬;目前部分地區醫保也可以報銷一部分,一般可報銷4-5萬,具體各地方醫保政策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