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鄒亞琴)「醫生,我現在的血氧是多少?氧流量是多少?」湖北宜昌的汪先生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胸外科接受雙肺移植手術,術後不到24小時相繼撤除ECMO和呼吸機後,能夠開口說話的他,立即向醫生拋出來一系列專業提問。
「血氧飽和度100%!暫時還是高流量(吸氧),後期我們依照恢復情況隨時調整。」在得到醫生肯定的回答後,汪先生緊鎖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7月4日,他從重症監護室轉入胸外科普通病房,進行下一步的康復治療。
來自宜昌的汪先生年僅40歲,卻不幸患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肺氣腫多年,多種病變在雙肺呈瀰漫性改變,導致其肺組織幾乎沒有呼吸功能。近五年來他只能每天在家靠吸氧度日,稍一活動就會喘不過氣來,完全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長期缺氧也在不斷地消耗著他的身體,身高175厘米的他消瘦到只有45公斤。
近兩年,汪先生因為氣胸發作,先後接受過胸腔閉式引流術和肺大皰切除術。但缺氧癥狀仍在不斷加重,甚至在每分鐘吸氧量達5升的情況下,血氧飽和度也只能維持在80%—90%,有次感冒後差點掉到60%,生命岌岌可危。而正常人即使在不吸氧的狀態下,血氧飽和度也能達到98%以上。
長期的病痛折磨和四處求醫經歷,讓汪先生意識到,想要活下去,只有肺移植這一條路。今年初,他慕名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求助該科主任耿慶教授。4月1日,在胸外科住院完成肺移植術前評估後,汪先生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順利登記,成為了肺移植等待受者的一員。
整整3個月後的6月30日晚,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終端傳來信息:一位腦死亡患者捐獻的肺臟與汪先生匹配成功。一直苦苦等待的汪先生接到消息後,立即背著氧氣瓶連夜趕到醫院辦理相關手續。
7月1日上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Ⅰ科團隊為汪先生裝上體外膜肺氧合(ECMO)系統,暫時替代他的呼吸功能。胸外科耿慶教授帶領江文洋、張興華等組成肺移植團隊,在麻醉科團隊實施雙腔氣管插管的全程保駕護航下,為汪先生實施了雙肺移植手術。這場驚心動魄的肺移植手術,持續近10個小時後成功完成,術後汪先生被送入重症監護室繼續治療。
7月2日上午9點,經過檢查評估,新肺已經在汪先生體內正常運轉,足以維持他對氧氣的需求,體外膜肺氧合(ECMO)系統成功撤除。下午3點,再次評估後,順利撤除呼吸機,汪先生恢復了正常呼吸。多年來第一次享受到正常呼吸感覺的汪先生,忍不住在第一時間開口詢問醫生。
「我現在的血氧飽和度是多少?氧流量是多少?」久病成醫的汪先生深知這兩個指標的重要性。在得知自己一切正常後,他趕緊給正在重症監護室外焦急等待的媽媽和哥哥發去自拍視頻,告訴他們自己換肺之後感覺挺好的,希望他們不要擔心。
耿慶教授介紹,肺移植手術是治療慢性終末期肺病的唯一方法,同時也伴隨著手術高風險、高難度,是胸外科手術「王冠上的明珠」。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胸外科自2016年開展肺移植手術以來,已為幾十例慢性終末期肺病患者成功實施肺移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