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焦守廣 通訊員 張冬冬
孤獨症也稱自閉症,是以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局限的興趣及刻板與重複的行為方式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神經發育性障礙。不僅嚴重損害兒童的發展,導致精神殘疾,也給家庭、社會造成嚴重負擔。因此,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至關重要。
說到孤獨症的確診並不那麼簡單,是由有經驗的發育行為兒科醫師或兒童精神科醫師根據對兒童孤獨症特徵行為觀察、家長對孩子行為的描述,並結合發育行為評估及相關輔助檢查來綜合診斷的。在第七個全國殘疾預防日來臨之際,為滿足孤獨症患兒的就診需求,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開設了「孤獨症專病門診」,專病專治,為患兒提供更專業、精準、便捷、高效的診療服務。

孤獨症門診診療範圍包括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包括典型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征、不典型孤獨症)的診斷、評估及干預訓練。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所多年來致力於發育行為專業的發展,門診醫生對孤獨症的診療有著豐厚的經驗,評估方法齊全、干預訓練策略豐富。專科醫生會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詳細的問診和行為觀察,系統評估包括兒童發育水平評估、孤獨症相關診斷評估及教育評估等。應用國際先進的孤獨症黃金診斷工具《孤獨症診斷觀察量表第二版(ADOS-2)》與《孤獨症診斷訪談量表ADI-R》進行孤獨症兒童診斷;通過C-PEP、雙溪個別化教育課程、語言行為里程碑評估及安置計劃(VB-MAPP)等對兒童發育水平、語言及行為能力等進行系統評估,為兒童定製個別化干預目標提供標準和方向。針對兒童病情嚴重程度及家長康復需求提供各種不同形式的干預訓練,包括定期舉辦親子培訓、短期訓練班、長期訓練班、早期丹佛模式(ESDM)、斯巴林快樂育兒、門診語言干預訓練(語言發育落後、口吃、構音障礙)等。運用ABA應用行為分析為主體、結構化教學、關鍵反應訓練、人際關係發展干預等康復訓練技術綜合康復,訓練效果顯著,康復訓練顯效率和有效率總體達到95%以上。
問題來了,如何早期發現孩子是否患有孤獨症呢?
如果孩子2歲前有下列表現,家長要引起高度重視了:
1.目光對視少,尤其是與媽媽或主要帶養人沒有目光對視,或有對視但時間短暫。
2.對聲音反應差,對照顧者聲音沒有反應,對自己名字毫無反應,不看媽媽或其他帶養人。
3.不會手指指物表達需求(正常9-10月齡以後的嬰兒一般具備這種能力)。
4.發出不同尋常的,或高調的聲音
5.9個月不會咿呀學語、不會輪流發聲
6.18個月不會玩簡單的互動性或角色扮演類遊戲
7.15個月後仍有重複語言或模仿語言
8.2歲前語言有倒退
9.快樂情緒的分享和互動性表達的缺乏,如較少沖媽媽笑、高興時較少看媽媽等。
10.攜帶一個不同尋常的安慰物品,如小石子、小木棍、小毯子、小玩具等,長時間拿在手中,強制拿走後表現不安或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11表現出強烈或異常依戀行為、有不同尋常的刻板動作如反覆看手、凝視物品或光源、怪異的身體動作等
12.玩耍方式刻板重複,如反覆排列玩具,玩耍方式簡單重複。
13.行為方式刻板,如走固定路線,傢具或物品擺在固定位置,吃少數集中固定食物、穿特定顏色或材質衣服不願更換。
如果您的孩子有上述表現,可以帶孩子到醫院兒童保健科、發育行為兒科或精神科進行系統的診斷、評估及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