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里,一位家長和鄭教授說小孩在學校受了氣,回到家便對父母發起了脾氣,該家長還表示小孩因受氣原因,在家還動了刀子自傷。鄭教授稱之該行為為非自殺性自傷,該行為指蓄意直接並且沒有自殺意圖的傷害自己的身體的行為。在如今兒童青少年裡是很普遍的現象。
鄭教授說:「還有更多極端的病例,比如對抗違例行障礙,該病例主要表現在打父母,在外面受到任何挫折,然後回來跟父母發脾氣。還有注意力不集中、想法偏執的病人。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很常見的一個問題,很多人的觀念就是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精神心理上的一種障礙,而把這些歸類為孩子性格問題。
鄭毅教授他們團隊在全國五省市做過一個幾萬人,6-16歲學校人群精神疾病的調查。調查結果是:精神障礙的患病率是17.5%,我們國家現在有4億左右的兒童,這個17.5%的大概有五六千萬。這個患病率前五位很多都是我們想像不到的。
一、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就是人們常說的多動症,佔6.4%,很多人都認為多動症不是病。
二、焦慮障礙,如無指向性的恐懼、膽怯、心悸、口乾、頭痛、腹痛等
三、對立違抗障礙,外邊適應困難,在家裡不斷的發脾氣,到了青春期以後這個行為是比較多的
四、抑鬱障礙,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識別率低,診斷難度大。1、情緒波動大,行為衝動(激惹、發脾氣、離家出走、學習成績下降和拒絕上學卻十分常見)。2、部分兒童還不能準確表達內心的感受,如憤怒和沮喪等(有些則在表達認知癥狀時,如絕望和自卑還存在困難)。3、不同的年齡段各有特點:研究發現3~5歲學齡前兒童主要表現特點為明顯對遊戲失去興趣,在遊戲中不斷有自卑自責、自殘和自殺表現;6~8 歲的兒童主要有軀體化癥狀如腹部疼痛、頭痛、不舒服等;其他有痛哭流涕、大聲喊叫、無法解釋的激惹和衝動,9~12歲兒童更多出現空虛無聊、自信心低下、自責自罪、無助無望、離家出走、恐懼死亡。12~18歲青少年更多出現衝動、易激惹、行為改變、魯莽不計後果、學習成績下降、食慾改變和拒絕上學。
五、抽動障礙,抽動障礙就是擠眉弄眼、眨眼睛、清嗓子、搖頭等
其實我們國家早就意識到心理健康最大的障礙實際上是心理衛生普及的知識不夠。普通民眾只是認為精神病就是瘋子,瘋打瘋鬧、瘋言瘋語才是精神病。所以父母很難識別小孩是否有心理障礙疾病,這也導致很難到醫院去看。
比如軀體疾病就表現的很明顯,比如感冒發燒,沒有哪個家長在看到小孩感冒發燒後會不理不睬、不管不顧的。但是心理疾病卻是要命的多了,好比抑鬱沒有早期識別,最後出現了意外。兒童青少年初期的抑鬱不像成人這樣的一種表現,可能就是煩、發脾氣,一句話就發火。
這種情況看似孩子不聽話,孩子變壞了。就全部都認為孩子這是學壞了,行為出現問題了。這也有可能是抑鬱。所以要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的年齡特點,到了這個年齡什麼樣的情緒才是正常的。如果一個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得和他年齡不符、跟他的受教育水平不符、跟他的環境不符。就是說這個年齡不該又這樣的情緒,這個環境不該有這樣的情緒了,那就該高度警惕了。
如果孩子從小生下來就開始一直以知識教育為導向的那種,從來沒有開心的玩過,從來沒有快樂。最後他對生命的價值,對很多事物都有錯誤的認知。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逆反了,他內心沒有快樂,沒有意義。所以這些當父母的需要反思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在整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回歸科學的、健康的一種模式。
孩子不是說我一輩子只需要知識,孩子需要遊戲、需要交友、需要快樂、需要打打鬧鬧,需要在生活當中逐漸養成規則、逐漸適應環境。這都是需要的,可是這方面很多家長往往做的不夠,很多規則秩序全是在玩、在互相競爭中形成的。所以有規則的、有競爭性的、群體性的遊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非常有好處。
在玩的過程當中就形成了很好的競爭規則,比如說有一個遊戲他老失敗,孩子就會去反思一定要加強去練,最後我要贏你。如果練也不行,那說明我能力確實差,那我就當助手去輔助別人。
而現在很多家長引導的全都是要上最好的大學,全部都要尖子生,那他又沒有這個能力,你說孩子痛苦不痛苦?最後不就出問題了嘛
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去認識壓力,如果家長到社會上去調查,知道有逆商的大概只有10%-20%。智商、情商、逆商,這個抗挫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個壓力來了,很多人都覺得要跳樓、要自殺,覺得就是活不了,這個壓力很大。但是抗挫很強的會覺得很開心,覺得有壓力了我才興奮,以戰勝挫折困難為樂。
這種樂觀的情緒它也是從小培養出來的。普遍的壓力都很大,但是大部門孩子都是能承受的,就是怎麼平衡這個壓力和動力。所以從小心理健康,壓力自然就會調節的很好。就不會認為這是極端的壓力。
校園對孩子是一個很重要的環境,要麼是校園霸凌,要麼是真正的不適應。實際上他不是真正的霸凌,是不適應。比如他三四年級都是好好的,由於他病了以後就開始對周圍人產生了過度的評價,醫學上叫超價觀念和援引觀念,就是把一些沒關的都扯到他身上,然後把一些小事給說的非常大,所以就全校人、全班人都霸凌他。
這個思維、這個感知就已經出現問題了。然後同時他也產生多疑,覺得周邊的人都在說他、議論他。所以這就是精神錯亂的一種。只要你了解孩子的正常心理活動,父母就必然知道孩子什麼時期的變化。什麼時候是孩子長大了,哪些標誌是孩子長大了。
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獨立性和抗挫能力,這樣他的反抗期就順利的度過了。最大的問題就是出現心理的成熟和身體成熟之間的矛盾,軀體成熟了,激素水平上來了,我是成年人了。可是心理上還不成熟呢?還要和父母睡一個床,還要靠著父母才能睡著呢,這樣的孩子他能正常嗎?
這些都需要當家長的反思,在心裡健康教育方面,在整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回歸科學的、健康的一種模式。要知道孩子需要什麼,這樣的話心理健康才能得到很好的去預防,而且心理健康相關的一些疾病障礙也可以早期的發現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