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抑鬱症患者相處?首先別對他們說這句話

2023年07月06日14:09:43 心理 1239

受訪專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三科主任、主任醫師 李獻雲

中山市中醫院心身醫學科主管心理治療師 黃圓媛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健 王家璇

7月5日晚,歌手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微博發文稱,李玟因抑鬱症輕生去世。李思林稱,李玟多年來受抑鬱症困擾,近日病情急轉直下,7月2日在家中輕生,搶救無效於7月5日去世,終年48歲。消息傳出,網友們一度無法相信,看起來自信陽光、充滿活力的她,竟然會如此決絕地選擇了輕生。

如何與抑鬱症患者相處?首先別對他們說這句話 - 天天要聞

據了解,李玟在臨出生前,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勉力撫養三個女兒。李玟幼時住在香港「板間房」,雖然生活艱辛、缺少父愛,但她並不怨天尤人,樂觀自強。今年2月,李玟透露自己天生左腿有缺陷,兩歲就做過手術,但並不成功,一直被病痛折磨。去年10月排舞時,她觸及舊患,再次手術。術後,李玟多次在微博等社交媒體分享復健情況,鏡頭前,她依舊面帶笑容。有媒體報道,除了身體不適,李玟近幾年還受婚變問題困擾。但在很多人看來,李玟非常成功。她有很多代表作,比如《想你的365天》《Di Da Di》《好心情》《刀馬旦》等,還是首位進軍美國流行樂壇和首位全球發行英文專輯的華人歌手,曾被《時代周刊》譽為「華人之光」。因此,很多人不理解,如此功成名就為何還會抑鬱?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三科主任、主任醫師李獻雲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李玟一直向外界展示樂觀陽光、積極向上的形象,但她內心可能有難言的苦處。48歲是女性步入更年期的年紀,此時身體激素水平劇烈變化,本身就容易產生抑鬱情緒;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以及早年經歷、婚姻挫折,都可能促發抑鬱症。「抑鬱源於自我否定,不是大家以為的成功與否。」李獻雲解釋,「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很多名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才獲得成就。作為公眾人物,他們一舉一動都得注重形象,因此壓力相對大些。」實際上,不少成功人士都飽受抑鬱症困擾,包括才華橫溢的張國榮、風度翩翩的歌星陳百強,以及任正非張朝陽等著名企業家。

據統計,我國抑鬱症患者超過9000萬,假設每位患者有兩位關係密切的親友,那就有超過1.8億人面臨如何與抑鬱症患者相處的問題。生活中,有些人在得知身邊人患抑鬱症後憂心不已、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做錯事。事實上,這樣不僅幫不上忙,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讓患者更加痛苦、想逃避。中山市中醫院心身醫學科主管心理治療師黃圓媛提醒,和抑鬱症患者相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先照顧好自己。人人都承受著一定的壓力,在面對抑鬱症患者時,我們除了給予包容與照顧,也要關注自己的情緒。建議每天或每周通過寫日記、傾訴、運動、冥想、聽音樂等方式,宣洩、排解不良情緒,保持心態平衡。抑鬱症患者最容易在親密的人面前爆發情緒,但他們並不是厭惡親友,而是生理上很難控制負面情緒。因此,與抑鬱症患者相處要時刻告誡自己,盡量不要「較真兒」。

第二,別盲目鼓勵。「堅強一點」「你可以的」「沒有過不去的坎」「一定會好起來」……這些話在普通人聽起來沒有錯,但抑鬱症患者聽起來可能會很難受。他們也想努力走出來,但抑鬱症的核心癥狀是意志力減退,如果經過一番艱難的掙扎仍難以緩解抑鬱情緒,就更難做到積極主動。「喊口號式」的鼓勵只會加重他們的無用感與自責。如果想用積極的語言影響他們,不要空談加油,可以聊聊最近發生的趣事;或者有針對性地指出患者做得好的地方,使其找到價值感和希望;還可以嘗試增加肢體接觸,一個握手,一個擁抱,都可以帶來溫暖,讓他們感到沒有被嫌棄。有時,默默陪伴也是一種有力量的支持。

如何與抑鬱症患者相處?首先別對他們說這句話 - 天天要聞

第三,積極督促治療。在我國,90%以上的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有效診斷和治療,選擇獨自忍受或與親友傾訴,最終就容易造成悲劇。親友除了要警惕抑鬱症患者是否有輕生慾望或其他危險想法外,平時還要主動鼓勵患者去看心理醫生、接受科學治療。抑鬱症患者很難自己走出來,目前治療抑鬱症的方式主要是藥物和心理疏導相配合。部分患者諱疾忌醫,可能是因為抑鬱導致的消極疲憊,也可能是出於病恥感。這時,親友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是要溫柔、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告訴患者抑鬱就像感冒一樣,性質與其他疾病沒有區別,並不是什麼「丟人」的疾病,積極治療後有很大幾率恢復正常;二是要告訴患者,他不是一個人在面對,你會陪在他身邊。如果患者依然十分抗拒看心理醫生,建議家人帶其做全身體檢,這樣不僅可以排除軀體疾病導致的抑鬱症,還方便轉診到心理科,很多時候,醫生的建議更有說服力,也更能讓患者直面心理問題。

第四,不必事事保護。很多人不了解抑鬱症,誤認為患者「玻璃心」「脆弱」「矯情」,常常抱著「任由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心態,導致很多患者「因病獲益」。例如「以前父母對我要求嚴格,得病後他們就不敢提要求了」「之前不給我買手機,現在啥都給我買了」,或者「過去缺乏關心,如今病後關懷備至」,這些感受會促使患者在生活和情感上過度依賴親友,無形中阻礙了他們的治療意願。因此,只要患者不處於嚴重的發作期,可以完成日常生活,親友就不必事事都「讓著」,應該鼓勵他們參與家中的事情,鼓勵其逐漸恢復社會功能,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與康復。▲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