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之葯治療中國人的「看客後遺症」

2023年07月01日21:25:04 心理 1458
以教育之葯治療中國人的「看客後遺症」 - 天天要聞

□吳昆成(華中師範大學

一九二三年,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中寫道:「群眾,——尤其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彷彿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這說的是一種「看客」心態,一百年後,公元二〇二三年的今日中國,這種現象卻還始終存在著。

6月29日,蘇州一男子站在樓頂欲輕生,一名大爺站在樓下,對著樓頂男子喊罵「不跳不是人」。而後輕生男子跳下,當晚不幸身亡,該大爺沈某(67歲)也被當地警察局依法行政拘留。(7月1日 央視網

看熱鬧的人,自己也成了熱鬧。「看」與「被看」之間,並沒有風景獨好,而是存在著一個荒蕪的精神世界。梁曉聲《看客中國》中將「看客」概括為兩種,一種「麻木不仁已無衝動可言」,一種「惟恐天下無亂」,「倒賣起血饅頭,如同稀貨販子在鬼市兜售稀貨」。無論是冷漠無情的看客,還是幸災樂禍的看客,擁有的是一種動物的獸性的感官,擁有的一種「人吃人」的精神。他們不但不去解決矛盾,反而為矛盾的激化而奔走相告。

觸犯到法律紅線的「看客」可以用道德譴責、法律懲治,但是那些藏在陰影中的更多「看客」又該如何治療呢?法律固然重要,法律的存在可以為社會規範和道德價值提供保障,法律的嚴懲可以起到威懾作用,警示公眾不能參與或助長這種「看客」行為。但法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儘可能將那些觸碰到法律紅線的「看客」收入法網之中。只要生長「看客」的土壤始終存在,那麼「看客」就會有如韭菜般一茬一茬地生長。

治療「看客」在於治療國民之「愚」,治療國民之「愚」在於國民教育。「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這是魯迅寫在《吶喊·自序》中的。如果說法律是割除「看客韭菜」的鐮刀,那麼教育就是改變「看客土壤」的農藥,是改善國民精神世界的慢效葯。

在一切互聯的環境下,「看客」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劉學州、「粉發女孩」、武漢「校內碾壓致死」男童母親……他們的悲劇猶在眼前。網路時代的一些新的「看客」,自認為是福爾摩斯,彷彿擁有上帝視角,將人肉、「鍵盤俠」的本領用到了受害者的身上。其中還有一些表演正義的「看客」,由名而利,吃著新時代的「血饅頭」,這樣的「看客」較之冷漠無情、麻木不仁的傳統「看客」還要冷血。就比如男童母親一事件中,百萬粉絲大V「鄂有正能量」非但沒有安慰受害者,反而化身「鄂有惡能量」,質疑男童母親只是想要「多要點賠償」而鬧事。其中還有與其一起網暴的公眾號,在網暴受害者之後,又來表演正義指責網暴者。相較之下,「袖手旁觀」竟也可成為一種美德。

對於「看客」,譴責是不夠的,法律也是不夠的。在網暴者被禁言、被懲治之後,眾人發表一番感言之後,往往又是「一地雞毛」。很少會有人去注意在網暴之後、出頭的「看客」之後,去幫助那些受到「看客」心態影響的個體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我們都是中國人,「中國人不騙人」。在「看」與「被看」之間,沒有一個人能夠袖手旁觀,沒有一個人能夠置身事外。

教育,教「愚」。「愚」是在於精神性上的,而不是在於知識性上的。中國人之間沒有「看客」與「被看」的區別,沒有人天生就是「看客」。所以我們的教育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精神與德行擺在知識的前面。我們的語文教材把魯迅的文章作為重中之重,對「看客」心態的危害進行深入解讀,並引導學生認識到這種心態對個人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消除「看客後遺症」需要法律,需要《刑法》,需要《民法典》,更需要法律和教育兩者共同發力,需要全中國同胞們的努力和包容。一個更加包容的社會,一個能給予受到「看客後遺症」影響的個體自我改變的機會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看客」勢必會越來越少。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