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細的人話多,話多的人心細;同理,那些不愛說話的人一般性格上是粗線條
燁子|發現心理學|心理重構
你發現了嗎?鳥在燈罩內還是外?
燁子申明:本文觀點為心理探索類型的,僅供參考。歡迎各抒己見,洗耳恭聽您的不同見解。
不知不覺中已到中年,發現與自己並無關聯的「啰嗦」日益顯現,猛然間悟出來一個道理來:心細的人話多,話多的人心細;反之,那些大大咧咧的人一般少言語,行事果斷乾脆,也不啰嗦。同理,那些沉默寡言的人惜字如金的人,一般都是粗狂的人,心不細。
首先,話多不等於啰嗦,更不是嘮叨。
在這裡,我可不是為那些沒完沒了的嘮叨正名,遺憾的是,話多常常被當作啰嗦看待。
話多,是因為心細,因為心細所以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再加上人本身的責任心,這是一種人的本能,自然會多費一些口舌說清楚。比方說母親對兒女的叮嚀永遠是絮絮叨叨的,好像有永遠交待不完的事情:兒女出門時,母親會說:「路上注意安全,注意喝水,餓了要及時吃東西,在車上睡覺別著涼,口罩記得隨時戴著……」關於母親的嘮叨,幾乎每個正常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那是甜蜜的嘮叨,也會是傷感的嘮叨。可是作為父親一般來說不會這樣嘮叨,是父親不關心子女嗎?當然不是。一般來說,女人比男人細心,所以母親趨向於話多,甚至嘮叨。
心細一定是女人的專利嗎?不一定,我感覺自己作為一個大男人心就挺細,每當發現孩子說錯話或者犯錯,作為父親的我總會第一時間幫助她糾正,從心理認知到行為糾正,每次都會再三確認孩子是否已經明白道理以及記在心上。
所以小結一下,作為親情之間的心細,是天生的連接,是無微不至的關心。
你發現幾條小魚?
第二,心細,肯定會話多。
因為心細,想得周到,全面而細緻,所以表達起來自然要多一些言語和文字。心理學榮格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向和內向兩種,一般來說內向的人心細,外向的人粗心,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會同時受到先天和後天的諸多因素影響。
心細,說到心理學層面,其實質就是大腦層面。自兒童時代起,大腦就處於高速發育的階段,大腦發育的靈活性和嚴謹性,做一件事情的機械重複性和創新性,早在六七歲前大腦就發育成兩種看似矛盾對立的兩大功能。其中大腦的嚴謹性與我們所說的心細有直接關聯,心細的人邏輯性更加縝密,注意力更加集中。
如果說大腦是一個腦電波廣泛聯結的網路,一點兒也不為過,如果我們懂點腦科學就知道,人腦就是通過上千億的神經元產生各種「短路」進行各種思維活動的。在這裡,有一個科普性的知識需要亮出來,那就是這些神經元「短路」就是連接有一個隱形的規律在支配著,腦細胞發育的順序是先廣泛連接再加固某些重要的連接。大腦的工作原理永遠是以最少的能耗辦更多的事,所以,任何人在童年時期想問題不會過於複雜,也不會太細心,這是為了給大腦騰出來更多的時間和能量去創建更多神經聯結。說一句題外話,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有點粗心反而是好事,這種孩子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過於細心的小孩反而要考察他的焦慮心理了。
通過對腦功能的一個初步分析不難知道,心細是因為大腦發育出來足夠多的神經聯結,這種人一般會比較全面,但要在某一方出成績還得適當壓制自己的這種細心,有個時候學會粗放也不失為一種明智。
第三,話不多的人一定粗心嗎?話不多的父母難道不愛子女?
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只能說一般情況之下是這樣的,的確話不多的人要比話多的人粗心一點,想問題沒有那麼全面周到,而且他們普遍怕麻煩。至於說話不多的父母不愛他們的子女,這個命題完全不成立,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註定的,是刻錄進基因的,與話多話少沒關係。不過,一般來說,話不多的父母在照顧子女方面會是粗放型的放養,對子女的成長不會過問細節。有些人喜歡這樣的養育方式,說是絕對民主,有些人則不理解這樣的方式,說是不盡責。至少我不贊同後者,在對待親人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儘可能心細,這是一種強大的愛的驅動力。
你發現沙子的顏色了嗎?
第四,心不細的人一定話少嗎?也不一定。
今天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放眼一看,大部分人是符合這個新發現的,但也有少數人不符。什麼樣子的人心不細還話多?什麼樣子的人心細話反而少了呢?
我發現那種真正啰嗦的人,條理不清晰的人,認知水平低下的人會絮絮叨叨不停。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還有就是那些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一個是思維混亂,一個是認知失調。
那些心細反而話不多的人又是為何呢?反而是高素質高修養的表現,他們往往會精簡自己的表達,一句話能說清楚的絕不分幾句說,能一口氣說完的絕不拖拖拉拉多次補充。當然,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需要多年的修鍊才可以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