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孩子們終於回到闊別已久的校園。但是,今年「超長待機」的寒假生活,讓很多孩子在重返校園後產生社交焦慮。如何自我判斷是否出現社交焦慮?如何通過自我調節緩解心理壓力?來看看醫生怎麼說↓
「你自己有沒有感覺哪裡不舒服呀?」今天(2月18日)上午,在嘉定區精神衛生中心兒少科門診室內,副主任醫師張靜正耐心地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敞開心扉。昊昊(化名)告訴醫生,自己在學校參加小組討論的時候緊張得說不出話,還會心跳加速、發抖,但以前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媽媽也焦急地詢問醫生:「最近這一周孩子的胃口和睡眠情況都不太好,會不會是孩子對開學後的校園生活有些抵觸?」
張靜初步判斷是由於寒假長期在家使用電子設備且沒有跟同學接觸,導致孩子突然走進學校後就產生了社交焦慮。但隨著深入了解,張靜發現造成孩子產生這種社交焦慮的,還有一個關鍵的導火索。由於父母近期關係緊張,孩子持續在父母雙方間搖擺不定,導致孩子身為中間人這個角色產生了困惑,心理壓力過大無法承受後,最終呈現的結果就是在學校里出現社交焦慮。

據了解,周五、周六兩天嘉定區精神衛生中心兒少科共接待了30多個孩子,其中患有社交焦慮類似情況的孩子占將近四成。「孩子現在出現社交焦慮,可能是在學校里發生了某件事造成的,也可能是孩子的焦慮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在開學這個節點外界環境變化後突然爆發。」張靜表示,只有深入走進孩子的整個生活系統,尋找到相關因素後,才能抽絲剝繭,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

為減輕社交焦慮,醫生建議孩子通過寫日記、逛街、開展戶外運動、多與父母溝通等方式豐富情緒宣洩渠道,緩解心理壓力,避免出現嚴重的社交焦慮障礙。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如出現臉紅、流汗、心慌等生理、心理不適的情況暫時不必過度擔心,通過自我調節後很多癥狀會自動消失。但如果持續不適超過一個月,出現口吃、噁心、腹瀉等嚴重癥狀則需要及時前往醫院就醫。
撰稿:李藍玉(見習)
攝像:徐忻宇(見習)
編輯:盧澤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