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的思維是心理問題的源頭,要用意識之光,照亮無意識的黑暗

2023年02月15日08:34:03 心理 1450

人們總是被自己的頭腦思維所蒙蔽,在抑鬱症狀態下人們總是看到作為受害者的一面,在焦慮狀態下人們總是被不安全的表象所迷惑,頭腦總是自行其是的去解讀真相,真相難道僅僅就是這麼簡單嗎?可能很多人並不在乎真相是什麼只圖頭腦的愉悅,從而造成了認知上的差別,頭腦只會相信自己選擇相信的事物,這是認知偏差。處在認知偏差中的人們活在鏡花水月中,只會對錶面上的事物下功夫。

無意識的思維是心理問題的源頭,要用意識之光,照亮無意識的黑暗 - 天天要聞

頭腦思維會參與進來進而扭曲事情的本來面目來迎合這些標準,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的出現往往是因為頭腦疲於應對後的產物,比如焦慮症患者由於確定自己是不安全的,就會不斷在頭腦層面尋求不安全的證據,然後經由頭腦放大這些不安全感,展開一系列的思維邏輯聯想來應對這些不安全感,到最後演化為強迫症驚恐症跟軀體形式障礙。抑鬱症也是遵循同樣的思維邏輯,當我們認定自己是一個受害者,就要搜尋作為受害者的證據,頭腦參與度越深問題就會越嚴重。

因為頭腦思維的無意識參與,我們也不可遏制的迷失在別人的評判當中,所以我們總是試圖活出別人期待的樣子。我們總是試圖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試圖讓所有的人都能接納自己,試圖讓所有的人都能夠讚賞自己。在社交恐懼症的前期,以討好型人格表現出來。甚至因為不能夠達到別人的預期而抑鬱。所以我們總是試圖不斷的改造自己以符合他人的預期!

無意識的思維是心理問題的源頭,要用意識之光,照亮無意識的黑暗 - 天天要聞

透過表象看到真實,才能覺知繁複事物的本質,從而獲得心身精神上的極大的解脫,這種解脫在於你是否能夠覺知。覺知是認知水平的體現,覺知就是能夠洞悉事物的本質的能力。不覺知的人不僅會體現在抑鬱症焦慮症的心理衝突上,同樣會體現在為人處事的人格特質上。一個不覺知的人,人生就沒有格局,人生就沒有了格局,永遠只會計較眼前而看不到長遠,只會為眼前的瑣事煩心,總是會勾心鬥角,作繭自縛,而看不清楚事物的本質,讓自己陷入全然無意識的黑暗中,急需光的介入。

這光就是意識之光,當你開始向內的時候意識會說話,當你開始向外的時候,只能用頭腦思維來說話,在社交恐懼癥狀態下,人們試圖用頭腦思維來說話,但表現出來的就是張口結舌,面紅耳赤,不知所措。佛陀在最後一次講法的時候,只是拈花一笑,無聲似有聲。讓我們開始學會用意識說話,那就是我們最真實自我的表達,用意識去面對你的痛苦,在痛苦中去行動,這就是心理療愈的知行合一的步驟。這回幫助我們達成覺知,覺知就是在有意識地來和看。

無意識的思維是心理問題的源頭,要用意識之光,照亮無意識的黑暗 - 天天要聞

覺知來自於我們行動,衝突來自於我們的頭腦,如果頭腦是一種無意識狀態,你的全然的行動就是一種意識狀態,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有意識的行動多一點,那麼無意識的頭腦思維就會少一點,在抑鬱癥狀態下的人們問題在於行動力非常弱,而思維過分強大!行動的意義在於通過行動產生感知形成結果後提升認知或者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因為行動的過程恰恰是大腦幻想情景的呈現,你會通過行動發現頭腦的荒謬。如果不如行動永遠意識不到大腦幻想的也許不是真的。

無意識的思維是心理問題的源頭,要用意識之光,照亮無意識的黑暗 - 天天要聞

在意識療法裡面有一系列的方法幫助你這樣做。就是要讓自己變得覺知,這才是自我療愈的方法,也是先知先覺的狀態。先知先覺意味著你在起心動念之前就能洞悉內在的真實,看破頭腦思維的虛妄,不再以受害者自居,整個世界都是由平凡的事物所組成的,偉大不在於事物的本身,而在於你是否把意識帶入了生命當中,帶入了平凡的事物當中。按照每樣東西的性能帶有意識的去使用它們,而不是按照你頭腦的夢境來使用它們,那麼你將是一個健康的人,那麼我們該如何通過行動達成覺知可以參詳以下專欄,一經訂閱永久學習:

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會不斷的犯錯誤。即便犯了錯誤也不要緊,沒有人不犯錯誤,不犯錯的是死人,但是人腦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總是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從來不會關注自己還剩下多少牛奶。由此導致錯誤認知,並在此基礎上頭腦思維參與進來將事情推波助瀾,導致更大的錯誤甚至是萬劫不復的災難。

無意識的思維是心理問題的源頭,要用意識之光,照亮無意識的黑暗 - 天天要聞

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你沒有有辦法通過頭腦改變它,你只能改變你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方式,從中獲得人生的經驗。以及守住內心讓事情不要往更壞的境地發展,在抑鬱狀態下我們總是試圖在頭腦裡面解決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希望時光能夠倒流,抑鬱會伴隨焦慮而來,在焦慮狀態下的時候,我們總是試圖抵禦來自未來的危險,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思維泛濫。由此製造一系列更多更複雜的心理問題,將自己困在頭腦思維塑造的監獄當中畫地為牢。

無意識的思維是心理問題的源頭,要用意識之光,照亮無意識的黑暗 - 天天要聞

當頭腦停止了絮叨,內在的宇宙也恢復了平靜,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你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東西。一切衝突,對抗也隨之消失,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意識從頭腦回歸到當下,現在的你就像從山谷里飄過來的白雲逍遙自在,又像是明月一樣高懸在天空清朗靜謐!

心靈成長永遠都是自己的事情,心靈成長永遠都是不假外求的,心靈成長永遠都是在逆境中發生的,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就是深入自我內心的心靈指南,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擺脫逆境的精神力量。通過不斷踐行提升自己的認知,塑造自己的思維,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