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內耗是一種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的心理能量支出大於積累,造成損耗並帶來巨大的疲憊感。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小a工作中總是覺得很忙,事情很多,但是如果問他到底是哪裡忙了,什麼事情有困難,他也說不清楚,只是感覺到很累,提不起精神來。小e在人際關係中,明明雙方的看法和行為表達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卻覺得缺點什麼,但是思來想去,又引來劇烈的自我排斥感,這些都是精神內耗的現象。
還有日常中重複性的行為,當在完成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反覆的去檢查,甚至確認好多遍,同時內心會出現焦慮感,在反覆的確認核查的過程中,消耗很多的心理能量,這也會帶來精神內耗的現象。
此外,有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處理事情優柔寡斷,傾向於延遲決策,無論是買東西,查資料,寫報告等等這些事務,他們期待著進行非常完善的計劃安排,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很難做決策,尤其當進程出現不順利的情況時,會加劇他們的失望感和失落情緒,這也會帶來精神內耗的癥狀。
形成精神內耗的原因有多種方面的因素,既有內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首先是因為沒有形成有效的自我價值感,這表現在個體傾向於依賴外界的條件化的評價,而缺乏內在的非條件化的評價,往往沒有形成自我接納的習慣。所以當自身的成果和外在的標準之間產生衝突的時候,就會很容易產生產生自我的批判,嚴重影響著心理能量的釋放。
個體所思所想都會經過這一標準的過濾,讓他時時刻刻處于思維的負荷當中,他們會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擔心自己的行為出錯,擔心做的不夠完美,他們過分在乎這些評價和標準,這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併產生懷疑、內疚、恐慌等情緒。在這種自我價值感低微的情況下,個體的自尊和效能感也會極大的削弱。所以在面對現實的問題的時候,很難進行有效反應,受到影響,所以更傾向於通過防禦來對抗這些外在的壓力,將個人帶入了負向循環,進一步失去動力,失去自信,嚴重的剝奪個體的成長性和現實適應性。
那麼我們怎樣減少精神內耗的負面影響呢?
一、覺察真實自我
分辨那些經由外界的評價得來的意識和自我的真實的想法。無論經歷的成長過程如何,我們都應該聚焦於自我的成長,而不應該是在外在的機制下控制下成長。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覺察真實的自我,真實的聲音,以及可能受到的外在影響甚至束縛,找到這些關係,並逐漸洞悉和完善真實的自我意識,找到自己那些堅定的內核,不被外界的所謂的標準推著走,減弱這方面的不利影響因素。
二、找到自己的節奏
對於那些原來帶來精神內耗的事情,再度重新審視對待這件事情的看法、目標和期望,對於自己給予更多的寬容,給予更多的接納,減少指責,減少批判。對於他人允許對方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也允許在這個過程中的情緒表達,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情本身,建立更明快的自我節奏,從而實現更好的結果。
三、洞察情緒提升驅動力
在深陷陷入精神內耗的過程中,人的情緒更容易被外界裹挾,更容易失去控制,這都是它的連接脆弱的一個表現。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和外在的反應,找到那些沒有表達的情緒,並且嘗試去探索這些情緒發生的原因。
在負面的情緒出現時的自我感受,有哪些構成,又包含哪些方面的連接,通過對這些情緒的有效把控,我們洞察情緒背後的因素,並通過積極的反饋和整合提升內在的驅動力,從而更好的應對外界的壓力和挑戰。
當自我能夠通過覺察形成自己的節奏,並且提升了內在的驅動力,這時那些原本僵化、封閉、獃滯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少,而那些虛弱、受限、匱乏的行為狀態也會逐漸改善。在新的行為模式下,心理能量的消耗得以逐漸緩解,我們可以感知更多的信心、愉悅和振奮,並不斷的豐沛和充盈內在動力,從而進入更好的成長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