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敏說最近看了自己的女兒寫的一篇作文,孩子剛上小學四年級。他的作文里有這樣一段話,和同學一起去遊樂場挑戰鬼屋,原以為鬼屋非常可怕,進去之後發現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嚇人,還不如媽媽對我發火時的模樣可怕呢!
孩子寫的這段話敏敏感到非常鬱悶,確實,每次教育孩子時,自己控制不住情緒。沒有想到在女兒的心目中,自己這樣面目猙獰。
作為母親,都非常辛苦,也會有很多的壞情緒。最好學著接納自己的情緒,用不傷害孩子的方式來理性的表達。情緒有的時候確實像魔鬼,傷人又傷己。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傷害。
01
家長的壞情緒,會讓孩子變的懦弱自卑。
媽媽的情緒,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溫暖程度,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會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家人並不是我們發泄情緒的垃圾桶,情緒穩定的父母,能讓孩子感覺到愛,享受家庭的溫馨。
我有一位初中同學說,媽媽經常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有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真的是很難過。
同學的成績一般,媽媽總是說說你成績好一點,我也不至於這麼辛苦。我打工賺錢供你讀書,你學習卻這麼差。
母親當著別人的面也會對孩子斥責嘲笑,同學變得唯唯諾諾,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擔心別人說自己各種不好,慢慢變得非常討厭回家也不想見到自己的媽媽。
這位同學高中都沒有讀,就出去打工了,因為不想在母親的嘮叨中過日子。家長情緒的暴力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娃,心理上會有很大的創傷,可能終身都無法癒合,一輩子都為父母的情緒買單。
身為人父人母,我們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因為這些都會傳承到孩子的身上。比如說暴躁,悲觀,恐懼等形象都是可以改變的。家長要努力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孩子也會被幸福感和樂觀的情緒所包圍。
02
心理學說,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父母對情緒的處理,還有行為方式,文化氛圍等,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子女。即便是以後成年之後,孩子的情緒行為里都會有父母留下來的印記,這是心理文化的遺傳。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對母女和另一位客人同時看上了一件衣服,因此起了紛爭。看起來衣著光鮮的這對母女,居然把服務員罵哭了。這對母女罵人的神態和語氣一模一樣。而他們身旁還跟著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這個孩子臉上沒有一點恐懼的表情,嘴裡還嘟囔著:我的媽媽和姥姥就喜歡這樣的衣服。
有人評論,果然這三個人留著同樣的血。由此可見,可能容貌長得不一樣,上一代人的基因強大,會被下一代複製下來。這樣的長輩沒有給孩子留下寬容,溫和的情緒,家族裡都充斥著暴力和壞情緒
很多人能夠大方得體,與人相處,寬容淡定。他們的情緒都是從上一代人身上複製下來的,同樣也會傳承到孩子的身上。健康幸福的家庭,是代代相傳的。
03
武志紅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家長坐立不安時,娃馬上就會警覺到,當父母放鬆的時候,孩子也感覺到非常愉悅。
父母可能認為是一些無所謂的小情緒,其實如同一顆種子,在不經意間就注入了孩子的內心當中,正在慢慢的生根發芽。
在發脾氣之前先控制1分鐘,或者離開那個場景,在心裡默數20個數字。可以和孩子說你剛才的行為,媽媽感覺到很難過,你現在能夠做些什麼,能讓我好受一點呢。要讓孩子明白媽媽生氣的原因和正確的做法,不要無緣無故就遷怒於娃,大人的情緒決定著自己和孩子的幸福。
從孩子哇哇墜地的那一刻起,家長們就對自己家的娃傾注了全部的愛意。有爸爸媽媽們說自己為孩子傾其所有,但是很多娃還不領情。
教育的本質就是父母的修行,家長應該做到情緒穩定,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夠讓孩子有底氣的面對挫折和困難,更加寬容的對待這個世界。家長們即便是在外面工作了一天,非常累,進家門之前也要深呼吸,露出溫暖的微笑。洗衣做飯時不要唉聲嘆氣的,吃飯的時候全家人都放下手機,開開心心的用餐。每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聽聽音樂,看看書,或者一起去外面走走。這樣平淡而簡單的幸福,才是我們的孩子想擁有的。
結語:
好的父母,從來不會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到孩子。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家長應該給娃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不斷的改進自己,讓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