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泛指社交情境引發的焦慮。現有研究多關注自我指向的社交焦慮,即,個體對一個甚至多個人際或基於表現的社交場合感到顯著且持久的非理性恐懼,其特徵是害怕被他人注視和負面評價,並因此感到尷尬或羞恥。
然而,一些跨國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亞洲人群中自我指向社交焦慮患病率遠低於西方人群。眾多研究者試圖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新近的研究發現,社交焦慮存在另一種癥狀表現形式——他人指向社交焦慮。
即,個體擔憂自身焦慮對共享環境中他人的潛在不利影響,擔心自己的焦慮如果被發現,會讓其他人感到焦慮、不舒服或煩惱,從而導致一些糟糕的後果。
相比西方人,中國人更傾向於以擔心給他人造成不適或冒犯的形式表達其社交焦慮。即中國人表達社交焦慮的方式不同於DSM等診斷標準定義的自我指向的社交焦慮。
儘管兩種形式的社交焦慮癥狀表達有所區別,但根據社交焦慮的心理認知模型,他人指向和自我指向的社交焦慮都強調公眾可觀察到的癥狀或公我意識在維持社交焦慮中的重要作用。
同時這兩種心理認知模型指出負面評價恐懼是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核心或潛在重要影響因子。公我意識和負面評價恐懼是兩種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共有影響因子。
相比兩種形式的社交焦慮的共同特徵,二者的差別更值得關注。綜合現有研究,自我建構可能是區分兩種形式的社交焦慮的重要因素。自我建構是個體主觀解讀社會情境的基礎,這可能會影響個體在社會情境中對威脅線索的注意、感知和評價程度。
有關自我建構和社交焦慮的研究發現,獨立自我與社交焦慮中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成分有更強的相關性,而依存自我只與社交焦慮中的以他人為中心的成分有關,他人指向社交焦慮與更高的依存自我相關。
因此,可以探索自我建構不同成分在兩種社交焦慮形式潛在心理與神經機制中的具體作用。
總體而言,現有研究多關注自我指向的社交焦慮,而對於他人指向的社交焦慮研究較少。
基於此,研究通過對比兩種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心理機制,從而更全面地揭示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的心理機制的獨特之處,以及是什麼因素影響了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分化。
更客觀地探索分化因子在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心理機制上的具體作用,因此引入自我指向社交焦慮作為參照研究,更能突出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在本研究的重要性和獨特性。
進一步探索這種分化因子在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神經加工機制中的作用,在神經機制上驗證分化因子在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心理機制上具體作用的結果,這有助於對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了解,以及對社交焦慮症患者進行精細化的諮詢和診療。
研究在大學生被試群體中,採用問卷施測和事件相關電位實驗兩種研究手段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比構建兩種社交焦慮癥狀的中介機制,發現了它們心理機制的異同,從而更加明析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的潛在心理機制。
最後通過探索自我建構在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心理及神經機制上的作用,明確了關係自我在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心理及神經機制中的獨特作用,這一方面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潛在心理機制。
另一方面有關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心理及神經機制的探索和研究也為我國社交焦慮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通過兩種研究方法和兩種機制的研究來驗證關係自我建構成分與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的關係,這有助於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研究以大學生為對象,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涉及29個省和直轄市,為了降低其他精神性疾病或答題不認真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將被試的數據進行分析和作為劃分他人指向社交焦慮高低組的依據。
首先,運用問卷法對大學生的三重自我建構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和自我指向社交焦慮進行相關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驗證和探索構建負面評價恐懼在公我意識與不同社交焦慮癥狀表現之間的中介模型。
研究發現,負面評價恐懼在公我意識和他人指向社交焦慮與負面評價恐懼在公我意識和自我指向社交焦慮上的中介機制都是成立的,公我意識都能通過負面評價恐懼對兩種社交焦慮產生影響。
這是兩種社交焦慮共有的特徵,但是只有在自我指向社交焦慮的中介機制中,公我意識完全是通過負面評價恐懼來影響社交焦慮的,這是兩種社交焦慮的區別。
在已成立的中介模型中,引入新的變數—三重自我建構(包括個體自我、關係自我和集體自我),來探索自我建構成分對兩種社交焦慮心理機制的影響,進一步發現只有關係自我在公我意識和他人指向社交焦慮之間存在調節作用。
具體來講,更高的關係自我最終會引起更高的他人指向社交焦慮水平;只有個體自我在自我指向社交焦慮的中介機制中存在調節作用,具體來講,更低的個體自我最終會引起更高的自我指向社交焦慮水平。
為了進一步驗證關係自我在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神經機制中的作用,採用自我建構事件相關電位三類刺激的oddball實驗範式來研究高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的個體是否會對關係自我的信息存在優勢加工,即存在顯著的關係自我參照效應。
結果發現,高他人指向社交焦慮比低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個體對關係自我的刺激存在更低的N2波幅;同時相較於低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個體,只有高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個體對關係自我刺激比無關自我刺激產生了更大P3波幅。
只有關係自我刺激引起了高低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組別之間的差異,驗證了高他人指向社交焦慮個體存在更高的關係自我水平,他們對關係自我信息的提取和檢索更快,對重要他人的信息更敏感,存在顯著的關係自我參照效應。
綜合以上,研究有以下的貢獻和創新:
(1)綜合我國文化差異,我們盡量平衡了來自南北地區的大學生被試數量,這將有助於研究結果的推廣,契合我國社交焦慮的本土化研究的方向;
(2)本研究基於已有的經典他人和自我指向社交焦慮的心理認知模型,提取共有的影響因子,進行相關分析,發現關鍵變數間的相關均是顯著的,公我意識和負面評價恐懼均是社交焦慮的重要影響因子,這不受恐懼維度的影響;
(3)研究在理論模型和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他人指向社交焦慮進行了中介機制的構建,並加以驗證,兩種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中介模型均成立,為相關的社交焦慮心理機制理論假設提供了數據支撐;
(4)通過比較兩種社交焦慮癥狀的中介機制,本研究發現公我意識都能通過負面評價恐懼對社交焦慮產生影響,但只有自我指向社交焦慮的核心特徵是負面評價恐懼,兩種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心理機制異同在中國被試群體中得到驗證;
(5)在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中介機制中引入自我建構這一變數,深入探索三重自我建構在社交焦慮癥狀表現心理機制中的作用。
這有助於具體考察自我建構對社交焦慮的分化作用,驗證前人假設,是一項初步探索導致社交焦慮癥狀表現分化的潛在因子實證研究;
(6)首次將自我建構的事件相關電位oddball範式應用於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的研究,拓展了他人指向社交焦慮研究的手段和領域,問卷施測和事件相關電位實驗兩種研究手段相結合來檢驗自我建構成分和他人指向社交焦慮之間的關係;
(7)研究發現自我建構成分對社交焦慮癥狀表現的影響是不同的,關係自我只在他人指向社交焦慮中存在調節作用,高關係自我通過影響公我意識與他人指向社交焦慮之間的關係,最終引起更高的他人指向社交焦慮水平。
個體自我只在自我指向社交焦慮中存在調節作用,低個體自我通過影響公我意識和負面評價恐懼與自我指向社交焦慮的關係,最終引起更高的自我指向社交焦慮水平。
這對於大學生群體社交焦慮的日常諮詢和臨床診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在社交焦慮的細化鑒別上,將自我建構成分的水平納入參考指標,從而給予針對性的診療方案;
(8)在神經機制上的研究,本研究發現了在N2、P3波幅上,高低他人指向社交焦慮之間存在差異,高社交焦慮個體存在關係自我參照效應,對重要他人的信息加工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