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P供圖
「全球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過去幾十年一直在增加。到今年,全球精神疾病(覆蓋面)已經超過了10億人。」近日,在第二屆世界衛生健康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給出這樣一組數字。
觸目驚心的數據迅速在社交媒體「刷屏」,背後是精神衛生問題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實。
很多人也許認為精神疾病離自己還遠,受困擾的只是少數人,實則不然。身處競爭激烈、節奏快、壓力大的社會日常下,被壓抑的情緒就像「定時炸彈」,在一些人的心裡埋下「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精神衛生報告》統計,全球範圍內,每八個人里就有一人可能罹患精神障礙。而在中國,這個概率則是六分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
在精神疾病多發的背景下,精神衛生領域「人才荒」的問題日漸凸顯。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精神科醫生數量為6.4萬人,僅佔全國醫師數量1.49%。受精神障礙之苦的人群龐大,精神衛生人才卻存在巨大缺口。
彌補精神衛生領域「人才荒」問題,先要破除職業所面臨的的社會偏見。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至今仍把精神障礙簡單等同於「神經病」「瘋子」,對精神專科醫生、科室、醫院諱莫如深,誤解頗多。低社會認可度、高職業偏見度左右了一些人的擇業考量。解決這一點有賴於精神衛生宣傳的持續深入。我們應該認識到,精神衛生疾病像其他疾病一樣正常,精神衛生人才同樣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用理解和尊重代替偏見與歧視,才能激勵更多人才投身於治療「看不見的創傷」。
彌補人才缺口是個系統工程,須在「招引用留」各環節協同發力。全國人大代表雷冬竹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提到,我國現有「精神衛生專業」的醫學院校有28所左右,但招生量都很少。作為人才儲備地,加強高校精神衛生教育和人才培養力度,是打通精神衛生人才輸送的「最初一公里」。而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副院長姚志劍則坦言不少年輕醫生的績效獎金只有2000多元一個月。低收入阻礙了人才隊伍的壯大。相關部門應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精神衛生人才就業待遇,完善培養體系和成長路徑,用 「真金白銀」讓人才進得來也留得下。
很多人形容情緒問題來襲時就像「往水裡下墜」,而精神科醫生就是拉住他們的人。古特雷斯曾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精神衛生危機」,彌補精神衛生領域「人才荒」是我們度過危機的破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