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符合實際的預期是自己壓力的主要來源
孩子壓力大,焦慮,壓抑,抑鬱,此時已經說明做這個事情觸及到了自己的天花板,成長就需要慢慢積累形成量變,最後才能形成質變。
問題無法解決,怎麼辦?學生很容易進入一個牛角尖的狀態——我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就是我不行。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說明很稚嫩,他們認為所有問題和挑戰可以通過努力可以解決,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問題是他們無法解決的。這個世界能解決的問題太少了,就算是大學老師,就算是聖人,有些小學的問題他們也都是無法解決的。
當沒有人告訴他們這個是普遍的現象的時候,學生很容易陷入一個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一個矛盾狀態。最後面就是堆積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這與自己的要求相去甚遠的時候,由於無法形成自我的預期,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失落心態,造成自己精神壓力過大。
當自己給自己附加不切實際的期待的時候,無法達到預期才會導致自己失落,當與別人比較的時候,自己形成自我的壓力,進一步發展形成壓抑,焦慮,當最後思想和身體都無法調節這種壓力的時候就導致了抑鬱。
有學者曾研究關於抑鬱自殺的情況時說到,我們的孩子心理上的脆弱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偏弱是有一定聯繫的。
如果說孩子自己無法完成某些挑戰,無法解決某些問題,作為一個主體就應該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而不是一味給予自己太大或者過高的預期。面對挑戰我們應該以試探性的方式和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加大對某些事情或者問題的挑戰性。
誰也無法在嬰兒期的時候跑過大人,因為這種預期是不現實的,有這種預期的孩子不僅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時對於自己成長無益反而有害自身。當然遇到就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戰勝這個挑戰的時候,孩子,就得學會放過自己吧,畢竟所謂的戰勝其實也沒有什麼所謂的實質的價值,能保住自己身體才是第一位的。
二.一個孩子的自我解脫,而卻是父母的悲痛
2022年11月25日,江蘇淮安,一高中一年級學生在學校墜樓死亡,家長傷心欲絕地說要接孩子回家。
現在,孩子在高中學習壓力大,需要多關注孩子是否心理壓力大,焦慮或抑鬱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度過心理壓抑或抑鬱這一關?讓孩子在挑戰中成長起來,從而避免孩子的自我放棄,從而走上無法挽回的情況。
當然,需要教育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和直面挫折,將問題帶來的挫折轉化成發現自我問題和完善自我的契機,讓孩子學會直面挑戰,而不畏懼挑戰,更不是用死亡來解決問題。
三.孩子的生命觀和情緒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一個孩子,一條生命,人說生命有限,永恆難存。生本就實為珍貴,而身為主體卻已崩潰,對於生,他們都能萬念俱灰,不怕赴死。何以有這樣對待死亡都毫無猶豫,如此決絕,讓人不得其解。我們又只能反問生者,死都不懼,那麼生又有何懼。
孩子對待生命,與其認知有其關聯性。他們的認知與自我的情緒有很大的關聯。當情緒作為主導,那麼對於理性,孩子已丟之腦後了。
我們看到有眾多案例,孩子跟家長吵架,小孩子氣不過,跳江來宣洩自己的情緒,以此來反擊家長。家長都來不及反應孩子早已飛出車外,跳到江里。
像這樣的情況,是孩子的問題,也是家長的問題。
孩子處於青春期,處理事情以情緒為自己行為的基礎,甚至情緒是行為的主導。因此對於孩子,其實挺好教育,只需要一個循循善誘,用一個大招就是超級無敵彩虹屁,表揚,鼓勵。做事不成,說他在這個做事的收穫有什麼,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引導怎麼做下次才能夠做得更好。
對於孩子的生命教育,我們應該注重的是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從小開始就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愛他們,他們需要身體健康,爸爸媽媽才會開心,讓孩子知道被愛,不要用傷害自己的身體或生命來解決問題。
特別是不懂事的時候,有的孩子用打自己的方式來讓父母妥協。這個是堅決要解決掉的毛病,孩子小的時候已經會用極端行為來讓父母妥協,以後長大了也會用更極端更激進的方式來讓父母懺悔。小的時候,剛開始是必須要杜絕孩子的極端行為。
有什麼好的方式,引導法,建立孩子的正確行為的反饋機制。剛開始可以問你是想要爸爸媽媽幫你什麼事情啊?為什麼生氣了呢?是覺得爸爸媽媽做什麼讓你不開心?這種引導式的詢問,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問題,然後我們在滿足其想法前,告知其不能這樣做,這樣做父母不僅不幫他,而且還會給予一定的懲罰。這個處罰就是,剛剛你自己打了自己,打自己是不對的,爸爸要少一顆給你想要的糖並且打一下手手。你現在承認自己錯誤了,爸爸在原來一樣糖的情況下就多給你一顆糖。這就建立起了一個正向的反饋機制。減少孩子的傷害行為。
而對於長大的孩子的生命觀的教育上,第一.理解,理解孩子的困難,多幫助其解決問題,正向引導孩子,肯定孩子,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批評,不去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第二.解決孩子的困難,讓孩子知道父母愛他們。第三.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師,告知生命在父母這裡是珍貴的,任何事情父母都在養育他們,讓孩子知道養育他們的不容易,讓孩子知道他們小的時候父母的付出,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是怎麼愛自己的等等,循序漸進讓孩子知道父母愛他們,他們要一樣知道自己不能缺這份愛。鞏固從小建立孩子對父母感恩的情感,而愛自己的生命就是對父母的感恩的情感聯繫,鞏固孩子對對珍愛生命厚重感。
四.減輕孩子壓力的引導式教育,避免形成抑鬱的疾病
作為父母,在學業上我們無法給予指導的情況下,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別給自己太大壓力,父母不給壓力,幫助孩子共同解決壓力,避免從壓力變成焦慮滑向抑鬱的疾病狀態。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多一分關心,看到孩子已經學習超過幾個小時了。父母主動遞給孩子一杯熱糖水或者甜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讓孩子走出房間,在大廳休息一下。父母一定要主動問孩子,問學習有沒有遇到困難,讓孩子主動說出困難和挑戰。了解孩子無法解決學習上的困難造成其心理上的挫敗感,父母這時先不要說話,需要耐心傾聽。
在此期間了解孩子面對的挑戰和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引導孩子,引導他自己學習上能做到的,肯定其取得的進展,鼓勵孩子找出無法解決學習上的問題,讓其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到哪一步無法獲取進展,在給自己一定時間後讓其看看標準的答案。讓其了解學習上的斷裂的知識點在哪裡,造成困難在哪裡,把無法突破的困難收集起來,到上學的時候去向老師進行請教。
給出遇到困難的解決方法和途徑,而途徑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解決問題肯定比不上一群人,多跟老師交流是一種非常容易解決問題的途徑,屢試不爽,切不要怕問老師,好問能夠解決絕大部分自己的問題。其他的途徑還有,比如可以問同學,可以網上查閱,使用多種渠道去解決問題。
我們遇到很多孩子壓力大,抑鬱等心理或者情緒的問題,幾乎都跟解決問題能力弱有關係。無法解決問題,孩子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我懷疑,並自我否定的心態。
積累的困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心理壓力會不斷增大。因此需要多問老師問題哦。
對於無法解決的問題,一個是自己能夠主動放下,放下挑戰,能夠接受自己並不是萬能的。
一個是不能放下,不認為自己不行,遇到的困難和自我的堅持在相互對抗。有時孩子以對抗的心態去解決問題有時能夠扛下,但是不是所有挑戰都能扛。
人的能力和精力畢竟都是有限的。遇到暫時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要敢於去放下內心的執念,否則堆積的壓力壓久了就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了。
在該睡覺的時候,讓他注意休息,在該去鍛煉身體的時候去鍛煉身體。始終讓孩子的身心處於勞逸結合的狀態。
用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方式去管理自我,避免陷入一個壓力的漩渦。
五.情緒主導的極端行為,請保持自我的鎮定,給自己一個緩衝的地帶,告誡自己一定不要這麼做。
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當自己在困難的時候還被要求這樣做,那樣做,說你這不對,那不對,肯定就是為人所難。此時,雙方之間作為家長肯定首先需要妥協,把情緒先穩定好,先讓孩子喝喝茶水,吃吃水果,做一頓好吃的,起碼事情就搞定一大半。後面的事情,就事論事,談事不求滿,不求能夠做得多好,只求給一個底線,不要做極端的行為來對抗家長。
另一方面,確實孩子生病了,得了抑鬱症,此時所有的教育都是無用的,不用給他任何壓力了。只求在關心到位中,讓孩子堅強,構建其強大的內心,懂得放下,也懂得適當努力,只要不是很壞的結果,作為家長都可以接受了。
作為孩子一樣需要給自己一個底線,不能什麼時候都往偏激的方向去思考問題,給自己一個底線,給自己足夠的緩衝,不管是找人幫忙,是找醫生,還是找警察,都要保證自己不跨入極端。
只求一點,不讓孩子的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