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2022年10月09日18:30:23 心理 1493

負面情緒一來,系統崩潰,大腦停止思考......

我們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 天天要聞

這是我們經常遇到的狀況,甭管你有多麼高的智商,在情緒面前都無能為力,立刻變得暴躁衝動,看誰都欠揍!或者心情低落,什麼都不想做!

你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

情緒,是由於外在的人、事、物對你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或是他人侵犯了你的權益,或是掉入了一個無法突破的困境,又或是遭遇了一場意外的不幸......

比如,你工作得好好的,莫名其妙被人打小報告,被老闆叫去談話,

你感到非常憤怒!

比如,你喜歡的球隊輸了球,你連續三天都鬱鬱寡歡!

那怎麼辦呢?

既然是「外圍世界」導致了你的情緒,那麼你要麼改變世界,要麼控制自己!

我們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 天天要聞

所以,大多數人在被負面情緒影響的時候,通常會選擇以下三種方式來處理。

1.發泄

內心憤憤不平,手心血流涌動,揮起拳頭,就往對方打去!打人犯法......

那我就摔東西!看什麼摔什麼,

別給我看價格,哪個貴砸哪個!還是很殘暴......

那我文明一點,我去胡吃海喝,吃到扶牆而出!我去瘋狂購物,購到一窮二白!

2.隱忍

發泄出來好像左右都是傷害,而且顯得我很沒教養,我得注意形象!

那我就控制自己的情緒,忍在心裡,什麼都不說,還你一副微笑的臉龐。

實在笑不出來?

那就讓我冷靜一會兒!我不攻擊別人,但請你暫時也別來煩我!

我們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 天天要聞

3.轉移

轉移注意力,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來忘卻這份傷痛或者憤怒的情緒,比如瘋狂工作,比如整天去打牌......總之,讓我的生活被其他事情填滿,不給情緒留出發作的空間!

但,這些方式真的有用嗎

以上三種方式你也許都嘗試過,但結果如何呢?

發泄,對他人和自己都造成了二次傷害,也許還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隱忍,長期隱忍將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比如自殘行為......

轉移,雖然白天能夠短暫地忘卻,而一到晚上,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負面情緒又會反客為主,造成嚴重的失眠......

如果把情緒比喻成頭痛腦熱,我們會如何醫治?

我們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 天天要聞

是忍住假裝沒事?

還是在手上劃一刀,讓注意力轉移到手上的痛感?

或者對頭部進行冰凍讓頭腦降溫?

甚至乾脆把頭砍下來不要了?

你可能會覺得這些處理方式很滑稽,但我們現在處理情緒的方式,和剛才說得頭疼醫頭的方式是一樣的。

我們把情緒當成了「問題本身」

我們會和對方說,請你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我們會和自己說:要麼忍、要麼狠、要麼滾......

頭痛,意味著你身體的其他部位可能出現了問題,需要你去處理,比如某個部位發炎了,或者身體感染了某個病毒,等等,你得對症下藥才有效。

但這還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那更好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呢?

情緒來了再想要控制,已經來不及了,情緒已經失控了!

因此,消除負面情緒的方式,不是等情緒來了再去控制,而是根本不讓負面情緒有可能出現!

我們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 天天要聞

那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對情緒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情緒是由內在的感受通過身體表現出來的狀態。這裡有兩個關鍵詞:

1.表現狀態

情緒是一種狀態,不是問題本身。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消除狀態。發燒了,要找到是身體哪裡有炎症,是什麼部位出了問題,而不是只在頭上敷冰袋。

2.內在感受

內在感受是導致情緒狀態的原因,那是什麼導致了不同的內在感受呢?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你正參加一場培訓,很認真地在聽講,突然老師衝下講台,搶走了你的手機,然後對你大吼一聲:「你爸媽小時候怎麼教你的?上課玩手機,你懂不懂尊重人啊!你是不是有病阿!」

然後當著眾人的面,越罵越厲害。

請問,你心裡是什麼感受?

一定是怒火中燒吧,是不是會立刻站起來懟回去?甚至握緊了雙拳,隨時準備揮舞?

可是,如果你在上課之前,收到了這樣一條消息:

「今天給你們分享的這位老師,有點精神失常,今早出門的時候忘記吃藥了,你要小心一點......」

再面對剛才的一幕,請問你心裡又會是什麼感受?

也許不是憤怒而是害怕了吧,不是想懟回去,而是想趕緊躲得遠遠的。

為什麼同樣的場景,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情,你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情緒反應。

這裡有兩個原因:

1.因為你對外圍世界的理解發生了變化。

原來你覺得老師是個正常人,現在變成神經病了!正常人做出這種行為是不可理喻的,而神經病做出這種行為就是情理之中的。

2.你對眼前問題失去了掌控力。

老師原來是個正常人,你這樣羞辱我,我是有辦法處理這種情況的,我要麼懟回去,要麼把你打趴下;可如果面對的是一個神經病,那我真不敢保證搞得過他,誰知道他會幹嘛,嚇死人了,還是走為上計!

所以,負面情緒的真正來源是兩個:

1.信念不匹配

外圍世界的情景,與你內在的信念系統衝突,你覺得應該如此,而事實上大相徑庭。

比如,你覺得作為老師,應該彬彬有禮,應該為人師表的,而他做出這樣的行為是不符合你信念系統的預期的,你的情緒就自然會冒出來。

就像我們情緒上來了,開口第一句話通常是:「你怎麼可以這樣?」

這就是對方的行為,和你心裡對他的行為預期不一致。

2.能力不足夠

你的能力能否解決眼前的問題?如果能解決,你會展現出「自信」的情緒;如果解決不了,你可能就會展現出「害怕」或者「恐懼」的情緒了。

比如,你打開家門,一隻蚊子飛進你家,你雙手一拍,吧即,蚊子死了,你的情緒沒有任何的波動;

如果進來一隻老鼠,你女朋友在屋裡就會大聲尖叫,以示害怕,因為你女朋友搞不定它阿!而你拿起拖鞋,追著老鼠一頓狂揍,將它趕出了家門。這時候,你展現出來的情緒叫「勇氣」;

而如果一開門,衝進來的是一頭老虎,那麼大聲尖叫、四處逃竄的估計就變成你了......

所以,情緒並不是什麼外在事件導致的!情緒也從來不是問題!

你的信念系統無法理解眼前這個世界了,才是問題!你的能力無法處理眼前的這件事了,才是原因。

我們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 天天要聞

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一、長期調養(治未病)

情緒一旦發作,是很難控制的,這個剛才我們已經說過。

所以,功夫在平時,我們需要在沒有情緒的時候,好好調養自己的身心,讓負面情緒的狀態根本沒有機會出現,當別人焦慮、憤怒、悲傷的時候,你能自然地展現出淡定與從容。

具體怎麼做?

1.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你能力的提升,當你遇到同樣的狀況,你的情緒狀態會發生變化。

比如你是一個普通人,突然有一天被拉到了戰爭前線,面對機槍與炮火,面對流血與死亡,你展現出來的一定是害怕,因為你處理不了這麼複雜、這麼危險的情況,你在那個環境下完全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幹什麼,能幹什麼,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甚至不知道該往哪裡走,腿都邁不動,內心裝滿了恐懼、害怕和無助......

所以,每一個去前線的士兵,都是要經過非常嚴格的訓練的,從體能訓練到格鬥技巧;從槍械使用到隊形演練;從戰術理論到實戰演習;從隊友倒下應如何處理,到自己中彈該如何急救......你都得反覆學習、訓練,形成條件反射級的能力,才能被派到前線去打仗。

這些是什麼?這些就是提升你在戰爭環境下的應對能力。

只有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擁有了這些能力,你才能在槍林彈雨中奮勇前行,你才能在驚聲尖叫里泰然自若,你才能在屍橫遍野處無所畏懼!

英勇、自信、從容......,這些都是有能力做保障的結果。

我們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 天天要聞

2.建立正面的信念系統

信念,就是你理解世界的方式。你認為這個世界「應該」是怎麼樣的?你的朋友或者愛人「應該」如何對待你?你做了某些動作「應該」得到什麼樣的反饋?

每一套普世哲學,每一個宗教神廟,都代表著一套信念系統,都在告訴你這個世界「應該」是怎麼樣的,人與人的關係「應該」如何相處,每個人「應該」遵守什麼樣的行為準則......

它們之間沒有對錯之分,但是一旦你接受了某個信念,你頭腦中就會多增加一條「應該如此」,一旦周圍的世界出現不符合這個「應該」的情況,就會立刻觸發你的負面情緒,讓你悲傷或者憤怒!

比如今天是你和你先生結婚一周年的紀念日:

你們約了晚上6點一起吃燭光晚餐。因此,你特地花了2個小時精心打扮了一番,並提前1個小時來到了約定的酒店,等待你先生的到來,

你原本以為先生也會特別重視今天的約會,也會提前趕到,可沒想到,等到了6點,先生還是沒有出現,你開始有點生氣了!連續打了兩個電話也無人接聽。

等到了6點40分,你的先生匆匆趕到,說自己在路上堵車晚了。你立刻氣不打一處來,對先生怒吼道:「你不知道今天什麼日子嗎?你為什麼不能早點出來?電話為什麼不接?你從來都是這樣!有沒有點時間觀念!你再看看你這衣服,你是來這裡上班的嗎?......

還沒等先生解釋,女士拿起包包就往酒店外面跑,完全忘了今天約會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

明明是一件小事,有必要發那麼大火嗎?

因為在這位女士的腦海中,可能有這樣三條信念,被這次「遲到」給觸發了:

1.準時,是對人、對事最基本的重視。

你不準時,就是不重視我,不重視這場約會,就是不愛我!

2.我如此重視這次約會,你也應該像我一樣重視。

我為此化了2個小時的妝,提前1個小時到了酒店,你卻連一個準時都無法保證!還穿個服務員的襯衫跑過來,是什麼意思?

3.我打電話,老公應該馬上接聽。

你已經遲到了,也不知道發個消息來道歉,我打電話你還不接,你到底想幹嘛?你心裡到底有沒有我?

一旦現實情況和腦海中預想的「應該」不符合,負面情緒就會奔涌而出,因為你的「世界秩序」崩塌了!

如果女士腦海中的這三條信念不改變,那麼他們下次還會因為同樣的事情砂架,比如男士又穿錯了衣服,晚回了電話,遲到了20分鐘......

而這些問題,也許當面對的是另外一個「信念系統里對時間和服裝在意程度不高」的女生時,可能就完全沒有問題。

因此,想要在同樣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同的情緒狀態,展現出善解人意與溫柔體貼,並不是在當場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你得改變自己的信念系統。

我們該如何解開「負面情緒」這道封印呢? - 天天要聞

那麼,你應該學習哪套信念系統呢?

市面上有無數條信念,從《論語》到《聖經》,從宗教到哲學,從民間俗語到心靈雞湯......這裡面都有大量優秀的信念、價值觀、規條,有些信念系統非常完整。

它們之間沒有對錯,你選擇其中任意一本深入學習,都能改變你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改變你對為人處世的理解。理解變了,情緒自然就會跟著改變。

比如,例子中的女子如果是學《論語》的人,遇到上面這種情況,她可能就會說: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已經發生的事,我們無法改變,沒必要說了,我們現在好好完成之後的燭光晚餐吧。

比如,例子中的女子如果是讀《聖經》的人,遇到上面這種情況,

她可能會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他我就應該無條件地接受他,從他的角度出發,為他著想,他遲到心裡一定也很難受,讓我對他再好一些吧.無論選擇哪一套信念系統,其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讓自己在這套信念系統下,能夠更容易獲得精神上的自由,不被煩惱苦難所困,能感受到幸福與快樂。

那麼我在這裡也推薦一套,讓我自己受用不淺的信念系統,供你參考。

這套信念系統很短,只有12條,但是如果你能以這12條來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你與別人的相處關係,你的思維就不會被困死在情緒的牢籠里,待人處事也會更加寬容,心態也會變得積極。這套系統是 NLP 里的12條前提假設。

  1.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2. 一個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
  3.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4. 只有由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絕對的真實世界
  5. 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回應
  6.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7. 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辦法
  8. 每一個人都選擇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
  9. 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
  10. 在任何一個系統里,最靈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響大局的部分
  11. 沒有失敗,只有反饋
  12. 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

想邀請你有空的時候,把這12條再多讀幾遍,甚至背誦出來,讓它們融到你的血液里,成為你的信念系統,並以這12條來為人處世。每當你遇到傷心、難過、憤怒的事情,回來再看看這12條,你的內心總能重回安定,擺脫情緒的束縛,並找到新的解決辦法。

學習信念沒有技巧,相信就好,就像武功的心法、口訣,你要常掛心中,並以此指導自己的思考與行動。

二、緊急處理(治已病)

如果你的能力還不夠,信念系統還沒建立完善,情緒又突然來襲怎麼辦?

有沒有除了發泄、忍耐、轉移之外更好的處理辦法?

有的,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自覺

首先,你要覺察到自己處在情緒狀態中,在心中對自己說出目前的情緒,比如你在發火,你要在心裡默念:「我現在正在發火......」

當你知道自己「正在生氣」,你的怒火便會減少一大半,因為你的理性大腦開始發揮作用,而不是完全關閉著的狀態。

第二步:理解

「我為什麼會發火?我的動機是什麼?我想通過發火得到什麼?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獲得?」

如果找不到動機了,那你就想一下,是對方或者外圍世界觸犯了你哪條信念?你覺得應該是這樣的,可是事實上卻變成那樣了?這條信念本身是不是正確的?

第三步:轉換

你的情緒表達里有沒有負面詞語?

試著轉換成正面的語句;12條前提假設里,哪一條可以解釋目前狀況,哪一條能給你力量?試著用它來替換自己原有的信念;這個動機,以用其他的方式達成嗎?如果能力不夠,還可以找誰來幫助你?

如果你能夠順利地走到第三步,那麼就可以把一個情緒問題,變成了一個具體問題,從感性爆炸拉回到了理性思考。

這時候,你就有辦法解決它了!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