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理疾病,其特點為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行為和與現實不符或者匪夷所思的想法反反覆復困擾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對於心理疾病的看法,西醫的心理科關注的就是癥狀,其治療也是以消除癥狀為原則,認為只要把各種癥狀控制住或者消除了就好了,但這種做法猶如掩耳盜鈴,屬於自欺欺人,「癥狀」是個「報信」的,就如同人發燒了,要搞清楚發燒的原因,找到病灶,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管退燒。而且,實際上,如果病灶沒有徹底解決,癥狀是沒有辦法徹底消除的,只要藥物作用減退,癥狀依然會出現,就如同降壓藥一樣,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用。
精神類藥物的原理其實就是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影響人的神經生理活動,更多的都是抑制神經傳導,以此來達到抑制情緒的目的,所以也是需要長期服藥,甚至被要求終身服藥,因為葯勁一過,癥狀會重新出現,當然,因為藥物抑制了神經傳導,因此患者往往會犯困,沒精神,無法進行正常思維活動。
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問題一定要尋根溯源,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到原因,從原因上解決。
人的心理運作機制是這樣的: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圍繞著人的需要產生的,人的行為、情緒和意識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例如你的孩子考試不及格,你沖他發脾氣,目的是想讓他考好,所以我們說,心理活動其實就是滿足個體需要的方式,或者說心理互動的作用就是滿足人的需要。
強迫症患者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思維也是不例外的,例如一些典型的強迫症患者都有強迫洗手、強迫檢查門窗和燃氣等行為,患者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健康和安全,我們稱之為滿足安全感需要,但是患者為啥要反覆不停地做這些行為呢?因為這些行為是無效行為,患者這樣的行為並不能讓其感受到確定的安全,因此行為就反覆停不下來,就如同陷在泥坑裡的汽車,司機猛踩油門,車輪不停打滑,車始終走不出來。
強迫思維也是如此,例如有的強迫症患者,總是不停地想某件事情的每個環節和細節,即將要做的事情就反覆想每一步怎麼做,做過的事情也會回想自己做的怎麼樣,哪句話說的對不對。患者之所以這樣停不下來地想,本質上是害怕事情做不好,生怕做錯,因為做錯了之後可能會被指責否定,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被指責否定,我們稱之為滿足「接納認可」的心理需要。
所以這類型的強迫症,其本質是自卑導致的,往往是因為從小經常被否定和指責,特別是犯錯或者沒有按照大人的意願做事,就會被指責否定,造成自卑心理,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害怕被否定指責。
這些想法之所以停不下來,也是因為這些想法也是「無效的」,因為根本無法滿足這個「接納認可的需要」,原因是患者這個需要的滿足是依賴別人的,而不是自我接納認可,所以,不管怎麼想,也不能保證別人一定會認可自己,或者別人不會指責自己。
當然,有不少強迫症患者的行為和思維已經泛化了,即匪夷所思,毫無邏輯和因果關係,就如同河水決堤之後,流出來的水會四處亂流,毫無章法。
但是,不管是原發性的強迫症還是泛化的強迫症,都不要去試圖從思維和行為上解決,因為根本就解決不了,強迫症的癥狀就如同著火了冒出來的煙,要想消除煙,必須要滅火,火不滅,永遠會有煙,所以不是去管煙的問題,而是必須要找到根源:是哪個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強迫症的根源一般都是安全感或者接納與認可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找到根源轉化恐懼,重建安全感或者療愈自卑,強迫的行為和思維自然就會停下來,所謂的強迫症也就不藥而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