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2022年09月28日07:58:14 心理 1581

心理學中的森田療法,被認為是具有東方哲學思想的一種心理學治療方法。本文我們就從典型的東方經典《道德經》里的一個章節,來闡具有東方思想的釋森田療法,是如何來對治社交恐懼的。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句話說明了一個宇宙、世界的終極的問題,也就是世界起源起源於什麼,它起源於道,而道又是什麼?怎麼就道生一,一生二,然後生出萬物?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所謂的道,和佛學思想裡邊的空性, 還有和道德經本身里經常提到的自然,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在這一部經里另一處也說到了「道法自然」。所謂的「法」,是規則的意思,也就是說,道是以自然為規則的。

關於什麼是道,另外一個章節,第二十五章提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後邊又說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這個詞我們大家很多人都聽說過,也可以理解什麼是道,實際上自然就是道,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這個就是道。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說得好像過於簡單,似乎還有點強詞奪理,但是,確實就是沒什麼複雜的,這就是道,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這麼一種很平白的,很單薄的一種解釋。如果我們不能很深刻地理解,就這樣理解,也算是一種理解。

下面接著看第四十二章,「三生萬物」之後,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什麼意思。

萬事萬物都有陰陽的成分,充氣以為和,就是說由於萬事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狀態。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這句話我們看太極圖,會稍微好理解一點,太極圖,它是黑白組成的一個圓形的形狀,黑色(陰)的這部分佔了一半兒,白的(陽)這部分佔了一半兒,黑色最大的地方有一個白點兒,白色最大的那個地方又有一個黑點兒,黑的最少的那一部分開始接觸白的,最多的那一部分,相反也是一樣。

這裡邊就可以看到,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白最大的地方,慢慢地從黑最小的地方開始發展,然後,反轉過來又從黑變成最大,這裡就是黑白相間,陰陽兩個部分。

然後能體現出來,黑到最多的時候就變成了白,白最多的時候還有黑,也就是物極必反,黑白相對,這樣一種思想。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如果仔細地分析,還可以分析出很多種道理,比如矛盾的相互轉化,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不能極端,過猶不及,等等這些思想,都能從這個圖當中體現出來,這叫萬物復陰而抱陽,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句話就是所有的事物,要麼從少到極端而變得多,要麼由很多而慢慢的變少。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而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這裡老子說的意思是什麼呢?

意思是說,人們都是這麼說的,物體可以由小變大,可以由大變小,人們都是這麼教的,我也是認為這樣的。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教父」。所謂的教父,就是教育之本,或者根本的意識。他認為什麼是根本,就是他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不得其死,好像就是不得好死的意思。

所謂的「強梁」,是指強壯有力,勇敢,勇猛,一般也是指健壯、勇猛、有威力的人,本意是指強壯,「強梁」就是本來不應該粗壯,不應該很勇猛有力的人,而非要做出這種姿態,或者非要這麼去做,因此有的人就把這個意思,引申就是強盜,或者說逞強的人,這裡,這們可理解成,「逞強的人」一般下場都不是特別好,老子說他把這個作為教育之本,這個是一個基礎。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再回到我們剛才看的這個太極圖,就是強與弱,黑與白,正與反,這些是相對的。你強調某一方面,你做一個「強梁」這樣的人,這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樣。

在另外一個章節里還提到,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些都說明萬事萬物是矛盾對立的,在矛盾的對立面兒,矛盾的對立和不對立的這兩個方面,它是相互轉化的,它是由矛盾內在的規律和生命周期所決定的。

回到我們本來的話題就是社恐,其實社恐也是象上面所說的這樣的。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有一些比較極端的個案,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人的社恐的現象、癥狀會越來越減輕,甚至自然痊癒,這種個別的案例也是有的。

有的隨著社恐這個人的身份變化,職業變化,角色的變化,也包括個人生活狀態地變化,比如在某一群體中職位的高低發生變化,這樣他的社恐癥狀,慢慢的好像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森田先生有一個極端的個案。一位患者,在他的醫院裡住院超過了四十多天,還是不見好轉,便這個患者對森田先生非常有信心,還是想繼續住院,但是森田先生用了另外一個比較特殊的辦法,他和這位患者說,看這個樣子,你是治不好了,你不要在我這裡治了,你不要在我這住院了,住院也是徒勞的,你還是出院吧,但是,這麼長時間,我們之間也有了一些感情,我就奉勸你一句,一定要繼續工作,別的什麼都不要管!

這位患者很悲傷地離開了,他自認為,在別的任何地方也治不好了,因為當時森田先生的這個醫院是最有名的,任何疑難雜症,在其他任何地方治不好的社恐的病例,他這都能治好,但是森田先生和他這麼說之後,他徹底的絕望了,自己心裡想,那我就算了吧,不治了,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去吧。

他也聽從了森田先生的建議,開始繼續工作,當他工作了兩三天之後,奇蹟般地發現自己的社恐癥狀變得非常弱了,根本就不像之前嚴重,他把這個消息也告訴了森田先生。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森田先生說,你不要管它,該幹什麼還是去做,通過這種方式,慢慢得就完全治癒了。

這一個例子,就像《道德經》裡面說到的一樣,好與壞,病與健康之間的轉換,是很自然而然的,你越去執著它,越去執著「我好了沒有?」,越去執著我一定要治病,我要治好,越去執著這些癥狀,這些癥狀越是困擾著你。如果不執著了,放棄了,反而好了!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這節課給大家提出要樹立一個見解:

就是了解道家的思想,了解道法自然,了解我們前面說到的,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也就是我們標題裡面說到的,你可能軟弱到了極點,恐懼到了極點,就是它的反面,恐懼的另一面,就是無所畏懼了。

那麼,是不是說就不需要治療了?當然不是,要治療,而且要積極的治療,但是同時前提是:要看淡,不要強求,不要過分,不要過分的執著,不要做前面說到的「強梁者」。

實際上,你要認識到,社恐不一定會阻礙你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成為一個正常的人或者幸福的人。

要明白:情緒、包括恐懼的情緒,這些是自然的,是有其內在規律的,而這種情緒它也會必然發生變化的,你不會一直處於恐懼當中的。

社交恐懼症患者:了解道德經和森田療法 - 天天要聞

前面說了理論和見解,我們要做到的行為是什麼?之前我們提到要接納,要接納現狀,包括接納恐懼的這種癥狀。

除了要接納之外,我們還要面對恐懼,去學著面對恐懼,當你覺得自己心裡不安的時候,緊張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要發生恐懼的時候,在恐懼的當下去面對,去觀察,體驗到恐懼。我到底在恐懼什麼?我到底在怕什麼?

重要的是:觀察的同時,做你應該做的,在這種觀察的時候,你看你能不能體驗到恐懼到底是什麼,還能體驗到嗎?你在體驗的時候還有恐懼嗎?這是一個問題,大家可以去試試看你能體驗到什麼?。

給大家留一個作業:

就是讀一遍《道德經》,或者讀其中的幾個章節,讀的時候,最好去找一些註解,包括前人,最好是前輩的高僧大德的見解,一些公認的有成就的人的對於《道德經》的註解,通過這些註解去了解《道德經》的內容。這樣對於我們治療社恐,肯定會有一些幫助,至少是見解上的幫助。

本課的總結

一、見解:了解《道德經》的思想,了解什麼是道法自然,了解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軟弱到極點,就是堅強了;恐懼的另一面,可能就是無所畏懼。

  1. 行為:面對恐懼時,主動地去觀察體驗恐懼,同時堅持做你該做的,請注意,驚恐症患者在可能驚恐發作時不一定適用(要了解驚恐發作時的應對方法,如紙袋呼吸法等),要在有多次練習基礎上,才可以在任何時候大膽的主動觀察。
  2. 作業:讀一遍《道德經》或讀其中幾個章節,最好同時看些古人的註解。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