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等共同發布了《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有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
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於成人;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41%曾因抑鬱休學;77%和69%的學生患者在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中易出現抑鬱;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衝突/家暴;雖有一半的抑鬱症學生患者會通過朋友傾訴、父母溝通或其他渠道進行求助,但仍有46%的學生沒有尋求任何幫助,而近30%的學生從未想過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未成年人的「精神內耗」亟待被看見。
什麼是「精神內耗」
「精神內耗」是什麼?簡單來說,就像是開車雙腳同時踩著剎車和油門,在不斷拉扯中持續耗能,車仍停滯不前,無法到達追尋的終點。當內耗長期存在時會讓人感到疲憊,這種疲憊並非身體勞累導致,而是個體在心理方面損耗導致的一種狀態。
比如部分孩子在課堂上面臨老師的提問時,心裡會經歷巨大的拉扯,一個內在聲音說要舉手回答問題;另一個內在聲音卻因為害怕答錯,拒絕回答問題。
或者有的孩子在準備做一件事之前,雖然已經準備的比較充分,但依然會因這件事未知的困難,而感到痛苦、焦慮、害怕、煩躁、壓力,在這些情緒壓力下,糾結於是否真的要做這件事,躊躇不前,不斷猶豫。
還有的孩子只要遇到點事,大腦里的兩個小人就開始打架,開始內耗。別人用100%的專註力做一件事,而他們先內耗了50%,行動力自然就低了很多,長此以往內耗還會引起焦慮、精神疲憊。
孩子為什麼會有「精神內耗」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高競爭」下成年人壓力倍速增長,未成年人同處於這樣的環境中,面臨著學業「內卷」、父母厚望、同伴攀比、信息侵擾、社交抑制……在他們的世界裡,壓力並不一定亞於成年人。無法融入集體、被「小圈子」排擠、校園欺凌、失戀……這些人際關係上的無所適從,讓未成年人深陷於自我懷疑的低安全感、低認同感的「內耗」中無法自拔。
現代家庭中,大部分父母格外重視未成年人的教養,對他們的成長指標、學業發展擁有著更高的期待。很多父母焦慮之下的「恨鐵不成鋼」,過度苛責、過度干涉和控制慾望、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及缺乏關愛等,這些都可能讓未成年人無法感受到來自家人的認同和關注,他們常常被「無用感」所包圍和困擾。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海量信息湧入,一些不良訊息、低俗文化、錯誤理念如雜草一般生長在未成年人周圍,心智不成熟的他們無法明辨分析。「虛擬世界」的網路遊戲、「低級快樂」的短視頻、「喪文化」文學、「飯圈」文化……也讓未成年人無法釐清虛擬與現實。未成年人的周遭世界已大不相同,這些社會文化因素也在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和幸福感。
重重壓力下,一些孩子提及上學就表示身體不舒服,渾身疼;與家人朋友疏離,拒絕坦率地溝通;過分焦慮或擔憂;常感慨活著沒什麼意義,學習做事都沒有動力,總說自己很累……很多人會認為他們這樣的行為是「躺平」「叛逆」「嬌氣」,實際上,這些其實都是未成年人發出的「求救信號」,他們渴望「被看見」,亟須疏導和幫助。
孩子的「精神內耗」需要被看見
電視劇《天才基本法》中張新成扮演的數學天才裴之,能夠在兩個平行世界之間穿梭。兩個世界的他,明明是同樣的性格、同樣的天賦、同樣熱愛數學,從小到大的機遇也差不多,但是草莓世界的裴之患了精神疾病,放棄了學習數學,當了一個三流拳擊手,與傷痛為伴;而芝士世界的裴之,一直深入研究數學,在二十幾歲就跟師父一起完成了足以改變全球發展的數學難題,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數學家之一。這是因為裴之在芝士世界治癒了自己的精神內耗。
孩子的「精神內耗」需要被看見,家長應給予及時有效的解決策略,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向上成長。
可能有的父母會問,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減少精神內耗呢?答案很簡單,我們要做一個「好的客體」。
所謂「好的客體」,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恆常地愛孩子、看見孩子、支持孩子、共情孩子。
而孩子在我們的行為和反饋中,感受到自己足夠好,所有的一切都是被接納的,他們才不會在心裡排斥自己,跟自我、跟外界較勁。然後,他們會用自己的愛,回饋給我們這個「好的客體」。
支撐孩子減少內耗的,從來不是來自父母的冷言冷語冷待,而是記憶中那些溫暖、歡樂、有愛的時刻。正是因為心中滿是愛和暖,才不怕苦和難。而這樣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孩子。
如果你對親子關係和原生家庭有困擾、有煩惱,那麼歡迎你來魚和海教育諮詢:400-1185-985。
我們致力於幫助家長們改善親子關係和提升提升自我成長,方案基於大量的臨床諮詢和個案訪談,從中提煉出共性問題,並在具體場景中尋求有效解決方案。
魚和海教育,是一家專註於青少年心理諮詢的機構。7年來,先後為35000多個家庭提供高品質服務。獨家研發的「同心圓·家庭教育生態系統」,目前已經升級至第六代;基於「同心圓」的「581雙系統動態調節法」,得到大量家長的高度好評。
魚和海教育的前身是成立於2015年的「魚和海心理交流小組」,八位聯合發起人分別為教育界領導、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醫院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業內專家。後成立工作室,並於2019年公司化運營,研究中心位於北京,運營中心設立在鄭州。
魚和海教育一直特別重視產品研發。旗下的【魚和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定期召開產品研討會,目前研討會已達百期。同時,中心與高等院校合作,邀請多位高校心理學教授、心理學博士擔任研究員。
魚和海教育較早探索「線下+線上」的指導模式,並於2020年3月成為青少年心理領域「全流程線上諮詢」的先行者。因為突發疫情而開啟的線上指導服務,由於私密性、便捷性、高效性而大受歡迎,具有獨特優勢,取得了明顯超過線下的指導效果。
◎堅持精細化服務。2020年,魚和海啟動「2020-2025精細化工程」,提出在2025年之前,「每年只服務3000個家庭」。
◎堅持有溫度的行動。2016年,「魚和海公益」成立。6年來,「魚和海公益」影響超過1000個家庭 累計觸及10000+孩子。
◎持續輸出原創內容。截至目前,魚和海教育旗下各媒體平台已累計發表原創青少年心理科普文章200+篇、知乎回答90+篇、科普視頻30+個,總閱讀量已過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