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我們對於變老的認知是消極的,常常以半截身子埋進黃土、風燭殘年、生命的尾端來形容老年。不僅如此,影視作品也常常側重於表現老年時期生活能力的退化、衰退且消極的一面。
人到了老年,的確會表現出一系列以衰退為主要特徵的變化,生理上,身體各系統衰退,功能減弱,體能降低;心理上,認知活動減退,更易產生消極沮喪的情感。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人到了老年,就意味著喪失,身體不再像年輕時那麼健康、容貌逐漸衰退、逐漸邊緣化,社會也更多展現年輕人的活力與精彩,甚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如當年。阿爾茲海默症等等因衰退而生的老年病開始顯現,原本忙碌的生活變得空閑,與老同事、老朋友的聯繫逐漸減少,會因不習慣而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
衰退就是老年期的全部嗎?回答是否定的。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老年期劃分為成年晚期,這個階段,個體的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與厭惡體驗,體驗著智慧的力量。在這一階段,如果對自己的一生比較滿意,就會產生一種完善感,這種完善感包含長期形成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學,老年人也會表現出積極的一面。
巴爾特斯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發展的,老年階段也在發展,雖然老年人的某些心理功能有所減退,但是像邏輯思維等一些複雜的功能還在繼續增強。這種邏輯思維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智慧,這種智慧促使老年人在看待一些事物時會更全面甚至更長遠,因為他們有更豐富的人生閱歷,這大概就是影視作品裡的智者總是白髮老者形象的心理原因。
就像孔子所說的「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老年並不只有衰退和消極,我們也應去發現他們更為積極的一面。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心理學的知識,可以嘗試多看看相關資料,也可以試著學習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課程,學習一些系統的心理學知識。
三君院,洞見你我他!每天學一點心理,讓你更懂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