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喬治·哈里森說:」拖延是一種不能按照自己的本來意願行事的精神狀態,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現。「
生活中很多人有拖延情況,一邊懊惱自己拖延誤事,一邊享受及時行樂的當下。
成功者意志力強,行動力強,定準目標,直接開干。誰也想奔著優秀而去,然並卵,想和做是兩回事。
我想雷厲風行,我想完成清單上所有任務,我已經意識到拖延症是我一大障礙,如何克服拖延,向優秀邁進?
《65種微習慣》這本書幫我們養成好習慣,創造理想人生。作者是日本的古川武士,他是日本年輕人的習慣養成導師,創立了日本第一所習慣培訓學校,提出「0負擔」自我管理法則,他在書中提出「習慣冰山模型理論」,認為看得見的行為習慣下面潛藏著思維習慣、情緒習慣等,本書以行為、思維、情緒、環境四個方面為切入點,介紹了65種調整微習慣的方法,其中在行為習慣中談到對抗拖延症的幾個微習慣。
克服拖延心理1:以15分鐘為一個單位
克服拖延心理2:列一個清單,做完一項勾掉一項
克服拖延心理3:把工作細分
克服拖延心理4:聚焦具體事項
克服拖延心理5:停止情緒內耗,干就完了
克服拖延心理6:當場就做這件事
1.15分鐘原則
「15分鐘是一個讓我們的行動產生魔力的時間單位。」
讓我們拖延的任務,一般是不喜歡做,或有畏難、嫌麻煩的。給自己心理暗示,只做15分鐘,到點就停。15分鐘不長也不短,一般都能做到,而往往一旦開始做,倘若15分鐘後工作沒做完整,或做的勁頭剛起來,極有可能不捨得停下,繼續做下去。即便只做了15分鐘就暫停,先開始做起來,也比不做要強很多。
作者說,在塑造微習慣過程中,他養成「每天花15分鐘打掃房間」的習慣,說到這裡,我躍躍欲試,我不喜歡做家務,也啟動「15分鐘家務」模式。
先規劃15分鐘幹啥,掃地、拖地、澆花、收拾客廳......15分鐘很緊張,幹活速度可快了,兒子在客廳擋道,我把他趕卧室去,「不要影響我幹活!」分秒必爭,現在幹家務要效率,不是干多少算多少,拿出家政人員小時工的效率,看15分鐘能幹多少活,反而激發挑戰欲!
這玩意兒好使,完成計劃內家務,開心;如果15分鐘沒用完,還超額收拾了廚房,那更厲害!帶著這份成就感,我為我驕傲,原來家務可以很愉快。
15分鐘,不能說像離弦的箭,但倒計時開始,像「最強大腦」的選手參加限時比賽,限時15分鐘解題,是件刺激的事。這對於無聊又厭煩的任務更有效率,而對於畏難拖延的事情,做事前幫你減輕心理負擔,只做15分鐘,啟動行動開關。
2、列清單
有很多該做的事,腦子裡一直記掛著,但忙的時候還會忘,不如將它們寫下來,列清單,不佔大腦內存,備忘同時,督促按時完成任務。
養成每天列清單的習慣,記錄每天任務,時時查看,完成一項打一個對勾,心裡有成就感,促使自己做下去。如果列入清單,但有些任務還是不想做,就利用上面說的「15分鐘原則」,先做起來。
3、分解任務
面對比較繁重的大任務,可將它分解成各階段小任務。每完成一個小任務,你就有信心,接著去做下一個小任務,直到最終完成目標。
寫一篇文章,一時沒思路,犯拖延症,這時把寫文章這個大目標,拆分成幾個小目標,先確定主題,再列提綱分幾部分寫,考慮要哪些素材,再大概定標題,下載文章所用圖片,最後修改。將他們分解成每一階段的小目標,不必專門用半天時間做這件事,別還沒做就把自己嚇怕,不拖延才怪。
拆書家過級也一樣,對於比較難的級別,或者被打回去需要重新過級,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可以對過級任務分解目標,讀書、選片段、做RIA便簽,寫實錄稿、演練、現場過級等。一次完成一小部分目標,讓你輕鬆應對,容易堅持下去。
4、聚焦具體事項
「我要減肥」、「我要讀書」、「我要學習」.......
這樣的任務太寬泛,不具體,要更聚焦才利於行動。把「我要減肥」換成「晚上8:00我要去跑步。」把「我要讀書」換成「睡前讀書30分鐘」,把「我要學門課程」改成「下班後我就報名」,聚焦具體的事,任務明確,就會直接行動。
拖延時,考慮你給自己定的任務是不是太寬泛?修正目標,也許行動隨之而來。比如我之前一直有想收拾陽台的想法,但拖了好久,看到書上所說的聚焦,更換任務」收拾陽台「為「今晚收拾孩子玩具架上的東西,明晚收拾花盆。「這樣任務更清晰,行動的時候不必再考慮先做啥再做啥。目標不具體,一時不知道做什麼,就不想動。
考慮你拖延的事情中,有沒有是任務不夠聚焦的原因呢?
5、停止情緒內耗,直接開干
對不喜歡的工作或嫌麻煩的工作,內心抗拒,「為什麼這個任務非讓我來做?」「為什麼苦活累活都給我,他們卻很清閑?」……但內心知道,你別無選擇,必須去做,這時有意識停止精神內耗,把它當成例行公事一樣的任務,直接去做。
因為那些情緒內耗,不但不能改變任何事,反而損耗精力,到最後硬著頭皮做,還不能保證高效完成,不如直接開干,精神損耗只是耗自己。
笑著也是干,哭著也是干,為嘛不直接開干。有沒有像大人吵孩子:「高興得做作業,不高興也得做作業,反正是你的事。」情緒內耗沒必要,早幹完早輕鬆。
6、當場去做
當場就做,不找借口拖延。
比如聽課要做筆記,你不想即時聽課,想放鬆下,先收藏課件,想隨後空閑時再聽課寫作業。但收藏後,隨後就沒有隨後了,無限期拖延,導致最後課程沒聽完,白交學費,就不如立即去做,當時就完成筆記和作業,不給拖延找借口,不讓大腦用「以後再做」騙自己。
有多少時刻,是因為「還有時間,以後再說」,於是就沒了以後。今日事今日畢,當場去做,不往以後安排,因為」以後「靠不住。
拖延是種習慣,優秀也是種習慣,大腦有」趨利避害「的特點,但當我們明白為什麼拖延,如何對抗拖延,養成這些避免拖延的微習慣,相信你會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