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我們身體的發展是受我們心靈的指導和幫助的,我們的心靈激發著我們的肉體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動作,那麼,我們的情感影響我們的哪些發展呢?
剛剛閱讀完了《自卑與超越》中的相關內容:情感影響發展。文中一開始指出:人類的表現中到處都充滿了心靈的效用。如果要克服困難,身體的合宜是絕對必需的。心靈參加控制環境的工作,以使肉體受到保護,免於虛弱,疾病和死亡,並避開災害,意外以及功能的損傷。個人的情感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肉體,可是它們卻不受制於肉體,個人的感情主要是由於個人的目標和他的生活方式決定的。生活方式必須被感情加強後,才能引起行為。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先假設生理過程的存在,但我們更有興趣的是心理的目標。我們並不十分關心焦慮對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的影響,我們要研究的是焦慮的目的和結果。憤怒是控制一個人或一種情境的工具之一,每一種身體或心靈的表現都是以天生的材料為基礎,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在於如何應用這些材料,以獲取既定的目標,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唯一真正對象。
一個對群眾患有恐懼症的人,當他留在家裡,或指使另一個人時,他的焦慮感就會消失掉。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會避開生後中不能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征服者的部分。一個人的舉動可以顯示他身體器官所受過的訓練,和他如何運用它們以選擇他要接受的印象,一個人的舉動是永遠受制於意義的。不能配合環境而且也無法滿足環境要求的肉體,通常都會被心靈當作一種負擔。如果心靈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克服這些困難,則個人可能會和原先負擔比較輕的人一樣成功。困難只是在通向成功之路上必須克服的關卡,反過來說,假如他們的想法只是擔心他們不如別人,而沒有其他目標,那麼他們就不會真正有所進步。
每一種情緒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到身體上,每個人也都會將他的情緒表現在某種可見的形式中,也許是他身體的姿勢或態度,也許是他臉部的表情,也許是他的腿或膝蓋的顫抖。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包含於情緒的表現之中,而這些身體的表現又都是心靈和肉體活動的結果。我們必須檢視心靈對肉體和肉體對心靈之間的相互活動,因為它們而者都是我們所關心的整體的一部分。生活方式和與其對應的情緒傾向,會不停地對身體發展施加影響。
我們很難否認心靈也能夠影響大腦,病理學的許多個案顯示:由於大腦右半球受損而喪失閱讀或書寫能力的人,能夠訓練大腦的其他部分來恢復這些能力。大腦生來便不合於某種標準的人,並非一生之中都無可逃避地受其拘束,他可以找出使大腦更適合於生活的方法。研究發現,有許多缺乏合作能力的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總顯得好像缺乏智力和理解能力。因為成人後的舉止能顯示出他最初四五年間所建立的生活方式對他的影響。我們能夠發現他所遭受到的合作障礙,並幫助他矯正失敗。
生活中,在我們遇到某些困難的時候,我們不要產生迴避的想法,一旦我們的心靈產生迴避、逃跑的這些想法,那麼,很可能這個問題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而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話,致使自身的心理也會產生焦慮感。相反地,如果我們的心靈主動的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克服眼前的這些困難,那麼我們表現出來的行動也會大有不同,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包含在情緒之中,情緒是正向的,積極的,良好的情緒反饋到我們的行為上,我們就會得到進步,處理問題來也會變得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