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轉眼,立秋已經一個月了。自古逢秋悲寂寥,近日,「原來真的有悲秋綜合征」上了熱搜,1.4億的閱讀量說明網友對這個話題的關注,「原來不是我一個人,我還以為我矯情,下班時天都黑了感覺好寂寞。」悲秋綜合征是啥?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治醫師那麗娜表示,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人們可能確實可能會在季節之交產生情緒波動,學會自我調節很重要。
季節交替,容易產生情緒波動
「夏天的風那麼悶熱,卻想談戀愛;秋天的風涼爽舒適,卻讓人悲傷不已。」近日,一位網友分享自己到了秋天便患上「悲秋綜合征」,一時間引發不少網友熱議。「太對了,尤其是秋天的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吹一陣風感覺心情巨差」,有些網友跟帖表示感同身受。不過,也有部分網友直言,「那我跟樓主相反,可能是春夏綜合征。」
無論是悲秋,或是悲春,不難發現在季節變化之時產生心理、情緒,甚至生理不適的人群並不在少數。那麗娜告訴記者,在日常門診中也發現在季節交替時,有些本來病情穩定的慢性病人確實容易出現不太穩定的情況。「這樣的波動可能與氣候、環境變化都有一定關係。」那麗娜指出,比如睡眠與日照時間就有一定關係,「夏天陽光時間相對偏長,秋天漸漸縮短,這就可能會引起人體內分泌的一些激素變化,對於一些比較敏感或者有基礎疾病的人來說,反應可能就會大一些。」
調節情緒,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是不是出現「悲秋綜合征」就是生病了?那麗娜認為,如果只是因為到了秋天而產生情緒反應本身是正常的。「這是人類正常的情感作用。比如看到落葉,對不同的景象、不同的事情有一些情緒,很正常。但如果達到了一定嚴重程度對生活影響很大,就是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那麼面對可能存在的換季情緒波動,我們該如何更好呵護自己的心靈呢?那麗娜指出,首先要保證我們良好的基礎身體狀況。根據夏天和秋天的晝夜時長不同,應季食物不同,起居也要相應做出調整。「比如要保證日常的營養供應,良好的睡眠,並且要做一些適當的體育鍛煉。這樣才能更好地抵禦外界衝擊。」
「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師。」那麗娜指出,更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適應,「可以從自己比較成功的經驗上找辦法。比如做哪些事的時候情緒是好的,做哪些事的時候能改善比較疲乏的狀態,可以把這些記錄下來,當你不舒服的時候,就可以翻看,找一找這些方法幫幫自己。」但那麗娜也提醒,當自我調節遇到困難,或面對一些問題時也可以及時尋求正規、專業的醫生進行評估和幫助。
延伸閱讀
秋季,關注孩子的「分離焦慮」
「我的悲秋綜合征一定來源於每年開學的恐懼。」在話題討論中,有網友這樣表示。其實,從夏入秋,對於還在上學的小朋友、大朋友來說還意味著新學期的開始,告別假期里和父母家人朝夕相處的狀態,孩子們要走進校園,這時有不少人會經歷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
何為分離焦慮?那麗娜介紹,這是指未成年人與有親密關係的主要撫養者分開,會產生一些超過正常水平的情緒反應,比如焦慮。事實上,從嬰兒期開始,分離焦慮就可能出現,而對於學齡前兒童特別是即將要步入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會尤為明顯。「因為孩子本身沒有安全感,他並不清楚外面是什麼樣的環境,因此會哭鬧、緊張,包括一些孩子會說自己不舒服不想去上學等等,在一定範圍內的焦慮反應是正常的。」
那麼家裡的小寶貝出現分離焦慮該怎麼辦呢?那麗娜認為,從養育者的角度來說,首先不應過分緊張。「這其實是人類的正常自然反應,但因為孩子很小不會用理性的方法表達,只能用哭鬧來希望有人去關注、保護他。這個時候給予一些支持和安慰是很重要的。」那麗娜表示,可以從小的步驟開始鍛煉,「比如先跟孩子明確,離開幾分鐘就馬上回來,然後讓孩子看到你在說好的時間真的回來。一次次逐漸加長時間,那麼孩子慢慢分離的反應就會減弱。」
那麗娜強調,在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懲罰是沒有用的。「我們應該採用正強化,比如孩子10次分離中有9次都哭鬧,只有一次不哭鬧,那麼家長就可以挑那一次去表揚他鼓勵他。」那麗娜表示,其實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很快融入到環境中去。「所以有時候是家長覺得孩子離不開自己,其實家長對這個事情特別緊張的時候,孩子是會感受到這種反應的,那麼他的情緒也就不太容易穩定了。」
孩子焦慮的本質來源於他們對於未知的環境沒有掌控感,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所以緊張,從而想像自己肯定適應不了,甚至覺得一定會發生糟糕的事情。那麗娜談道,作為家長,可以提前跟孩子聊一聊幼兒園、小學每天都要幹嘛,「看些視頻,有條件的話可以提前去參觀一下幼兒園或小學。給孩子更直觀的感受,也會減輕心中的焦慮感。」那麗娜表示,在入園、入學前夕,父母幫助孩子調整作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學校的時間來,小朋友發現自己是能做到這些事情的,慢慢就會有主動性,就更願意去做這些事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