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什麼是逆反心理,又是怎麼產生的呢?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對某類事物產生了厭惡、反感情緒,做出與該事物發展的常理背道而馳的舉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其主要特點是:你要我這樣,我偏那樣,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顯的「對抗」、「反控」情緒。
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觀原因是:小學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獨立意識日益增強,希望擺脫家長和教師的管束。他們討厭仍被人視為「孩子」,具有很強的自尊心;為了表現出自己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對周圍事物常持批判態度。小學生受好奇心的驅使。少年兒童多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你越禁止我越要干,你越不讓我看我越要看,越不讓接觸我越要接觸一下。好奇心過強就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要滿足這種需要,就往往對教師的要求表現出逆反。教師管得越厲害,學生逆反心理就越強。小學生缺乏自我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少年兒童由於年齡小,知識經驗不豐富,因而自我剋制與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求知慾旺但易轉移興趣,自尊心雖強但又很脆弱,批判能力也往往是盲目的。這些正是導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觀原因。
逆反心理產生的客觀原因是:
1、教育方法失當,家長、教師教育方法簡單、生硬,就會逐步形成師生感情上的冷漠、疏遠、對立,這是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觀原因。比如,有的教師在教育犯了錯誤的學生時,採用粗暴的態度,冷嘲熱諷的語言等,觸犯了學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師不善於體察後進生的心情,一味的責備、訓斥;有的教師抓住學生的一點過失不放,又寫檢討,又上門「告狀」;有的教師處理事情不公平,對不服的學生,採用高壓手段,結果壓而不服,引起學生的反感,凡此種種,都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2、家長對子女教育簡單粗暴: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成人應尊重他們,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對家庭和父母不滿意孩子認為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尤其父母感情不和會使得孩子心理發生障礙,往往以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因父母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沒有精神支柱而苦惱,也會以逆反情緒作為發泄。家長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家長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家長。其表現形式有粗暴和沉默兩種。家長式的作風專橫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從而就以反抗來回答家長。缺乏滿足感由於種種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儘管物質上極大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飢餓,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愛的情況下就會以逆反和沉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再有家長遇事呼呼叨叨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生逆反心理。家長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願,強行「定向」一些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如規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種急於求成、拔苗助長的做法,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然而,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必然出現逆反。
3、教育內容單調,有的教師對學生總是陳詞濫調,學生感到厭煩,導致逆反心理。還有學生成長過程中生理與現實矛盾、不良群體的影響。同齡或年齡相近的學生較易組成群體,他們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體驗,有相近的愛好,以尋求心理平衡。特別是中高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受到慫恿,做一些不該做的事。在學校敢於與老師頂嘴,在家勇於反抗父母定下的規矩,則被同學們稱讚與吹捧,受到壞朋友的認可,使學生產生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