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網路不良社交行為該如何管:沉迷「飯圈」互撕謾罵 加入「黑界」徵友約戰

2021年08月05日07:07:05 資訊 1005


未成年人網路不良社交行為該如何管:沉迷「飯圈」互撕謾罵 加入「黑界」徵友約戰 - 天天要聞


● 刷量控評、群體對立、互撕謾罵等「飯圈」亂象引發社會關注,而未成年人網路不良社交行為和不良文化問題不僅僅局限在「飯圈」

● 關於網路不良社交行為和網路亞文化,目前沒有精準概念的界定,治理對象不明確,成為目前治理的一個難點

● 為了營造清朗、乾淨的網路環境,政府有關部門、互聯網平台、學校、家長以及未成年人自身等需要共同發力


「這個鏈接點進去,該罵的罵該舉報的舉報。」

「這個人剛才罵××哥哥,快去沖了他!」

「她的首頁有自己的照片,還有自己的學校,我們去學校官方賬號下刷開除她的消息!」

……

在漫無邊際的互聯網信息浪潮中,上述這樣的對話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近年來,隨著網路社交平台的快速發展,未成年人通過網路進行社交活動成為常態。然而,由於一些對未成年人具有極大誘惑性的圈子的存在,未成年人被利用或誘導在網路社交平台上進行辱罵、欺凌、網路暴力等現象時有發生。

多名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網路亞文化及不良社交圈對未成年人價值觀和社交行為產生消極影響,嚴重者甚至可能誘發犯罪,亟須加強治理。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互聯網平台聯合發力,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上網環境;學校、家長加強正面引導,補上法治教育這堂課;未成年人自身也要積極培養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遠離低俗網路文化。

飯圈罵戰頻頻發生

組織粉絲衝鋒陷陣

14歲的小蕾(化名)是天津市一名初二學生,也是某男明星的「忠實粉絲」。

自從小學五年級看了由該男明星主演的電視劇之後,小蕾就喜歡上了這位男明星。她關注了男明星的所有社交平台賬號,頻繁上網搜集相關新聞和視頻,經常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帶著相關話題誇讚該男明星。久而久之,她認識了越來越多「同道中人」,關注了一大批粉絲應援號和「大粉」(指粉絲群體中有話語權,粉絲量多的人),還加入了各種各樣的群。

「除了基本的資訊群和聊天群外,還有專門負責評論里發文案的控評群,專門做數據的數據群,專門舉報抹黑言論的反黑組。」小蕾介紹說,這些群里像她一樣還在上中學的人有很多,包括她身邊的同學,群里年紀最小的粉絲還在上小學。

小蕾告訴記者,在「飯圈」(指粉絲圈子),一個人單打獨鬥只能算是邊緣粉絲。他們管這種人叫「散粉」「路人粉」,而真正核心的粉絲都是要加入各種群為自己的偶像「作貢獻」的,比如花錢買各種代言產品、雜誌,或者在明星被黑時為其「衝鋒陷陣」。

小蕾所說的「衝鋒陷陣」,多數情況下就是和對家明星的粉絲對罵。

前兩天,因一位男明星的粉絲說了自家男明星的壞話,在幾位群主和「大粉」的帶領下,小蕾和其他粉絲不僅去那位粉絲的賬號下進行辱罵、舉報該賬號,還去那位粉絲喜歡的男明星「超話」和微博下用帶有侮辱性辭彙的文案和男明星的丑圖刷屏。

像這樣的罵戰和糾紛,小蕾已經見怪不怪:「幾乎三天一小吵,十天一大吵。」

大部分情況下,小蕾認為粉絲的做法很正常,因為「總是別人先來招惹我們哥哥」。但有時候,罵戰中的污言穢語令小蕾也難以忍受。有一次,有粉絲把對方的照片PS成遺照,詛咒其家人甚至小孩,這種做法讓她連續幾天都感到很不舒服。

儘管小蕾有時並不認同「大粉」的一些言論,但在粉絲群群主的號召下,她還是會為那些言論點贊轉發加評論,「因為群里發了鏈接就要按要求打卡,打卡少就有可能被踢出群」。

採訪快結束時,小蕾反覆跟記者強調,務必要保護她的隱私。「如果讓其他粉絲知道了,我肯定會受到攻擊,而且他們知道我的一些真實信息,我怕他們會在現實生活中傷害我。」

像小蕾一樣,沉迷於追星的未成年人其實並不少。

北京市某中學高二年級班主任王女士告訴記者,她班裡有40名學生,近四分之三都有追星行為,有的學生也加入了粉絲群,還會因為同學說了自己喜歡的明星不好看而發生爭執。

為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王老師會經常打開他們的「朋友圈」。有時,女學生在「朋友圈」里發明星的新專輯或者新劇海報,如果有同學在底下發質疑或反對的評論,她們多半會直接懟回去,說話毫不留情。

不良社交影響身心

低俗文化亟待治理

近年來,刷量控評、群體對立、互撕謾罵等「飯圈」亂象引發社會關注,而未成年人網路不良社交行為和不良文化問題不僅僅局限在「飯圈」。

2018年2月,未成年人陸某因懷疑對方抄襲自己的原創舞蹈視頻,與對方發生爭執,糾集自己所在的網路社交群成員與對方在線上互相謾罵,最終發展為百餘人線下鬥毆的惡性事件。

2021年初,因和同學發生誤會,深圳一名初中女生被同學僱傭的「網路水軍」發文辱罵,污衊其是「同時交往多名男友的渣女」。為保清白,女生聯繫要求刪帖,卻被要求支付2200元。儘管最終文章被刪除,但網路霸凌讓她變得厭學並患上抑鬱症。

記者採訪發現,還有不少未成年人受到網路不良社交和「祖安」文化、「黑界」文化等具有網路暴力特徵的青少年亞文化影響,積极參与網路謾罵、人肉搜索。

小張是山西省運城市的一名准高二學生,16歲的他混「黑界」已經有3年時間。

所謂「黑界」,多是由組織(指網民人數少的家族)和家族(指網民人數多和家族分部多的大家族)組成。這些家族大多以網路社交群為主聯絡陣地,加入相關的群就意味著加入了「黑界」。進入家族後,可以在裡面交朋友、認師傅,而家族中影響力最大的人可以作為族長,號令家族成員與其他家族「對戰」。

在「黑界」規則中,家族「對戰」多是通過「扣字」來體現的。「扣字」即打字發罵人的言論,誰打字速度最快,罵人「輸出」最多讓別人插不上話,就算誰贏。

說到「扣字」,小張語氣中透露出自豪:「我算是我們小家族裡『扣字』前幾名了,每次出征我都是主力。」據他介紹,「扣字」罵人的話不需要有邏輯,但必須要有罵人的字眼,「這種時候你講文明就是慫了」。

小張接觸「黑界」,是因為在網路社交平台里無意看到一條徵友信息,當時他只是出於無聊加了好友,之後就被拉入了「黑界」。他說:「現在我們家族有100多人,大家的年齡都差不多,最大的17歲。每次跟其他家族比拼,都是在為我們的家族榮譽而戰!」

「我感覺自己像古代的少俠,身處一個江湖,所在的門派還可以和其他門派比拼。」小張說。

實際上,早在2020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就聯合下發《關於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路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明確要加大對「飯圈」「黑界」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網路社交行為和現象的治理力度。之後,一些網路社交平台進行了集中排查清理。

但記者近日在一些社交平台以「黑界」「擴列」(未成年網路交友的流行用語)「扣字」等關鍵詞進行檢索,仍能發現一些個人或群組的「招友」信息。「並沒有受到影響,家族之間的交流也沒有停止。」小張稱。

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副秘書長田相夏說,「飯圈」文化、「祖安」文化、互相謾罵、人肉搜索等行為,實質就是一種網路欺凌或者網路暴力,對未成年人的價值觀會產生消極影響,導致嚴重不良行為,甚至可能誘發犯罪,必須及時治理。

多重因素導致現狀

網路平台首當其衝

今年7月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到1.83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為94.9%;未成年網民在網上遭到諷刺或謾罵的比例為19.5%,自己或親友遭到惡意騷擾的比例為7.2%,遭遇個人信息泄露的比例為4.9%。

龐大的未成年網民群體背後,不容忽視的是未成年人受到的網路不良社交行為和不良文化的影響。那麼,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呢?

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看來,第一個責任方就是互聯網平台。雖然目前很多大型互聯網平台已經建立起青少年模式,但由於該模式下提供的內容不夠豐富等原因,所以實施效果並不太理想。

「互聯網平台上有關暴力、低俗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更能吸引未成年人的關注。所以目前擺在我們面前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互聯網平台青少年模式怎麼建設,才能讓未成年人更願意使用。」佟麗華說。

他進一步分析說,發展青少年模式,以往主要採取「白名單」的思路,也就是只有那些完全針對未成年人的、思想健康的內容,才能進入青少年模式。但「水至清則無魚」,未來發展思路上是否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改「白名單」為「黑名單」制度,把那些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都擋在外面,這樣可以放更多的內容進入青少年模式;另外互聯網企業要加大投入,支持創作更多有益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

除互聯網平台存在問題外,田相夏認為,關於網路不良社交行為和網路亞文化,目前沒有精準概念的界定,治理對象不明確,成為目前治理的一個難點。正因為如此,現在一些法律政策或相關規章制度找不到發力點。

另外,田相夏認為很多未成年人本身的行為規範缺乏正確的引導。「現在未成年人的學習壓力很大,但是沒有一個合理的發泄點。如果家長或老師不能進行情緒疏導,他們很容易在上網過程中被誘導。」

多方共治缺一不可

營造清朗網路環境

於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明確,網路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台不得開展網路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

未成年人保護法強調,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通過網路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對未成年人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或者惡意損害形象等網路欺凌行為。此外,關於未成年人網路行為規範的內容還可見於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規範中。

受訪專家認為,為了營造清朗、乾淨的網路環境,政府有關部門、互聯網平台、學校、家長以及未成年人自身等需要共同發力。

從政府部門的角度出發,佟麗華提出,要督促這些互聯網平台依法經營,對違法違規的平台加大執法力度,該處罰的要嚴厲處罰。「相比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個別平台的經濟利益絕對是次要的。」

從互聯網平台的角度來說,佟麗華認為,應當儘快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相關政策的要求,開展未成年人保護的第三方評估,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大型互聯網平台應當建立主要負責人牽頭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從產品設計的理念到所有的經營行為,包括涉及未成年人受到侵害時應該怎麼處理等問題,都要有專門的團隊負責,從而保證平台提供的內容和服務有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田相夏說,家庭和學校應該是教育引導的最基礎環節,未成年人本身行為養成是最根本的起點。家長和學校應為未成年人樹立正面引導,同時關注未成年人的交往習慣和情緒變化,重視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幫助未成年人群體養成正確的網路素養。同時應更多地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補上法治教育這堂課。

「就未成年人自身而言,一方面他們應該有意識地分辨遠離低俗網路文化,遇到情緒上的問題及時和老師、家長溝通;另一方面應該積極培養一些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遇到網路霸凌時勇於向平台舉報,向家長報告。」田相夏說。

製圖/李曉軍  

來源:法治日報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 天天要聞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陳建州風波牽連多位明星#近期,台灣省藝人陳建州性騷擾事件越演越烈,已經有三位女藝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澀會美眉妖嬌出來指控陳建州對她們的性騷擾行為。陳建州妻子范瑋琪則發文力挺老公。范瑋琪發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帶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赴歐勞工上船前消毒洗澡,發放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還統一配置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並在離國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軍訓。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 天天要聞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頭條創作挑戰賽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記#​#電視劇向風而來行徵文#​最近我右側的眼睛好難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覺看東西不太清楚,視力下降很明顯,頭也暈暈的,悶悶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陽後有沒有這個癥狀。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 天天要聞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我有一個姓於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於。老於今年五七多歲,北大畢業,清華讀的碩士,北師大讀的博士,妥妥的學霸。他現在是一家廳級單位的副總工,待遇也不錯。在我們這些人眼裡,那可是人中龍鳳,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有一次幾個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後,大家照例吹捧這位學霸朋友。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 天天要聞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街上有那種賣字畫的店鋪,這種店鋪非常的少,因為懂畫的人也少。店鋪的老闆是個愛畫之人,不是名家的畫,只要是畫的好,價格合適,他也會收下,或者幫忙寄賣。王立是一名沒有任何名氣的畫家,經常會拿一些畫到店裡寄賣,幾百到幾千的價格都有。這一天,王立又拿來一幅畫,說是要寄賣。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 天天要聞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節目被網友們重新翻出來,比如《今日說法》,網友們甚至還列出了必看節目單。說到必看的「電子榨菜」,網友們紛紛調侃起了一檔節目,它十分喜歡以農村口耳相傳的驚悚故事為開頭,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以科學的手段解釋靈異現象,它就是《走近科學》。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 天天要聞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作者:朱鈞賢 攝影:竹葉青「老闆,還有什麼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時止步,愕然的轉過身來。徐文琪將手中的鋼筆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視了她們一眼,道:「還有幾個問題要對你講一講,我們飯店是食品服務性質的,首先必須要求清潔和衛生,還有的是要注意服務態度必須熱情周到,使客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