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田和食水

2021年07月06日09:33:42 資訊 1251

021年聯合國世界海洋日主題是「The Ocean: Life and Livelihoods—海洋:生命與生計」。全世界有超過30億人的工作和生活高度依賴於來自海洋的魚、蝦、蟹、螺、貝、章魚、魷魚、烏賊、海帶、紫菜等等海產品。一個生機勃勃的健康海洋關乎所有漁民和所有吃貨的福祉。今天明鑒君特邀家住天津濱海新區蔡家堡村,駕舟搏浪四十餘年的漁民劉翠波老師為我們講述渤海灣的漁業往事——


活田和食水 - 天天要聞


方言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味,融入著前人的智慧,它們妙趣橫生。我的家鄉就有很多這樣的方言。


我的家鄉在渤海灣邊,家鄉依海而生的漁民,把海里撈來的海鮮和製品都叫腥貨,而當這些海鮮在海里成片存在時又叫活田。活田的語境很豐滿,也很寬泛,比如洄遊類產量高、價值高的品種叫大活田,產在家門口的貝類和魚、蝦、小螃蟹叫小活田,產在水溫較低月份的叫冷活田,打魚、摸蝦、趕海拾貝叫治活田,哪片海域高產了叫出活田。所以,也有人把活田理解成漁汛像一塊塊枕鐮待割的農田。從某種角度看,出海打魚與狩獵、游牧甚至農耕的行為都有些相似的地方,活田一詞更耐人尋味。


家鄉的腥貨很多,也都很好吃,老人們常說「食水」好。家鄉的海曾經很富饒,海鮮品種豐富,尤其是出產的蛤、蚶、蟶、螺等貝類鮮香甜美不牙磣。這些,都離不開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出生在與大海只有一牆之隔的天津市濱海新區蔡家堡村。在這個有著六百餘年歷史的古老漁村裡,我耳喧目染和經歷了很多漁家故事,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搜集和整理家鄉的傳統漁家文化,對活田和食水的理解,深感前輩們靠天吃飯的艱難,和他們犁濤牧海的先見之明。


活田和食水 - 天天要聞

蔡家堡漁港 圖片:劉翠波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家鄉曬鹽的人們在海灘的潮上帶修起一道埝埂叫海壋,開始有了穩固的海岸線。當潮水退去時,這裡會出現一種獨特的景觀,岸上一側鹽田萬頃,晶瑩如玉砂的海鹽堆積成山,岸外一側裸露出寬達三四公里一馬平川的潮間帶灘涂,因此這裡有了百里灘的美名。當地人把潮間帶叫疆,疆上有一層很軟的泥,人們叫它薄泥湯兒。薄泥湯兒由隨河水下泄的淤泥沉積而成,富含有機營養物質,當潮水退去後在陽光下曬出一層黑黝黝的油來。潮水漲來後,這些營養成分融化在海水中,滋潤了萬千海洋生物,彷彿施肥一般使這裡的「活田」格外肥美,所以老人們說得益於這裡的「食水」好。


因為「食水」好,當地流傳著一句漁諺:立夏、小滿滿疆紅。意思是,立夏到小滿時節,當潮水覆蓋了黑海灘,在平風細浪的日子,人們會看到這裡泛黃的水面會被魚蝦蟹貝的幼苗染紅。這裡曾是我國多種經濟價值很高的漁業資源的繁殖地,立夏之後「大活田」開始陸續撒種,對蝦(中國對蝦)、黃螃蟹(三疣梭子蟹成年雌蟹)黃花魚(小黃魚)鱠魚(鰳)鮁魚藍點馬鮫帶魚等來到這裡產卵。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那時這裡還沒有魚蝦人工孵化技術,漁村裡的漁民都是依靠潮水漲滿時納潮引進魚蝦幼苗從事海水養殖。在當年,長蘆漢沽鹽場一個個用於曬水的大水汪子,都被當地漁民用來養殖魚蝦。春末夏初時節,魚蝦的幼苗來到大水汪子,經過一個夏天的精心呵護,秋天時是漁民們的收穫季節。到時候,他們插上漁箔就能收穫蝦前兒,還有許多其它魚蝦。


活田和食水 - 天天要聞

對蝦養殖場 圖片:劉翠波


蝦前兒,也是家鄉人的一句方言。中國對蝦是一種洄遊類的漁業經濟價值很高的海洋生物,每年立夏之後都會有許多對蝦親蝦進入渤海灣產卵,蝦苗長到中秋時節達到成熟,完成交配後開始向外海洄遊。家鄉的人們把沒有完成交配前的小對蝦叫蝦前兒,到了中秋節後,圈在大水汪子里的蝦前兒不被及時撈出,隨時都會扎進泥里成為其它魚蝦的口糧。


從事養殖的人們,會像照顧農田一樣善待「活田」,一定會到應該收穫的季節收穫。但生活在海里的小蝦前兒們,多年來一直遭受著貪婪者的無情摧殘,而今中國對蝦野生環境令人堪憂,亟待改善。我先輩中的智者,早已想到了這些問題,他們在很早以前就把小對蝦叫蝦前兒,還把當年生的小黃花魚叫黃花秧子、小鱠魚叫垮了片子、小鮁魚叫燕魚棒子、小梭魚叫梭魚羔子、小海鯰魚(斑尾刺鰕虎魚)叫鯰魚丫兒、小螃蟹叫螃蟹茬子等等,他們處心積慮地給這些幼苗打上了標籤,不難理解他們犁濤牧海的期望。在這裡還有一句古老的漁家諺語——網不打至。意思是到了夏至時節,圍網打魚的漁事活動宣告暫停,是先輩們早期自發的休漁約定。


家鄉的漁家人還有一句方言——撞隘,意思是洄遊類的魚蝦歸來後都會直撲淺海灘涂,這裡的海灘有充足的食物利於它們繁殖,是很多海洋生物重要的繁殖地。其實,這片海灘還常年廝守著很多小活田,它們是不同品種的貝類、魚蝦和小螃蟹。它們有的在疆上漫爬,有的在疆上築巢,有的隨潮水進退,疆是它們的家。疆上有一種很小的貝類——光滑河蘭蛤,因為小如米粒當地人叫它米蛤,是這裡海洋生物食物鏈中的底層,人們常在一些蝦蟹和魚的胃包或腸道里看到它們。它是對蝦、大海螃蟹和一些魚類等大活田的重要食物。其實,它們不僅是魚蝦蟹貝的可口美食,還是很多海鳥的食物,所以這片海疆被漁業專家命名為漁業資源的繁殖地與索餌場,被鳥類專家命名為水鳥和海鳥類的遷徙驛站。


活田和食水 - 天天要聞

灘涂上覓食的水鳥 圖片:劉樂彬


穀雨時節,渤海灣的大活田到了「開鐮」的時候,家鄉的漁家人有一句諺語:穀雨前後開網船。意思是到了穀雨前後,裝載著專治大活田漁網的漁船揚帆起航了,先是捕撈小黃魚,後是捕撈大鱠魚,漁汛旺季到了。在當年,有一種由兩條船完成的圍網捕撈方式叫打網,在當地漁民「貼船對」的傳統習俗中,漁家人特有的春聯里有這樣一幅對聯:九曲三疆水,一網兩船魚。意思是圍繞九河下梢的天津海域三塊海灘(南疆、東疆、北疆),漁民們在漁汛旺季時一網撈上兩船魚來是常有的事,所以成了他們新年伊始的祈盼。


據《重修天津府志》記載,雍正九年(1731)年,直隸總督唐執玉奏請皇帝諭旨恩准,「穀雨到芒種時節不得徵用漁船運輸」,因為「天津一帶民間漁船專以販魚為業,每年穀雨以後芒種以前是其捕取之時,亦猶三農之望秋成也」。可見,當年天津海域大活田歸來時的漁業之興盛。而今,小黃魚和鱠魚在渤海灣已經幾乎絕跡了很多年,大對蝦和海螃蟹的命運也使人倍感擔憂。


活田和食水 - 天天要聞

漁船打魚歸來 圖片:劉翠波


家鄉的海曾經很富饒,還與這裡另一處自然生態環境緊密相關。在蔡家堡村東南四五海里遠的潮下帶,沿北緯38°線向南分布著多塊沙崗,沙崗上長滿了牡蠣,成為我國長江以北地區最大的活牡蠣礁,官稱大神堂牡蠣礁。當地人把牡蠣叫大蛤,這些不同的沙崗上生長的大蛤品種不一,漁民們按它們不同的形狀叫它們刺蛤、舌頭蛤、圓蛤、狗頭蛤等,聽老人們說,這片海域的「食水」也特別好,「活田」很多,而且好吃。2021年春天,這片沙崗成為了天津濱海國家海洋公園,屬於一類國家級海洋生態保護區。


散狀分布的沙崗上長滿了大蛤,家鄉的方言叫它蛤坨子,邊緣叫崗邊子,近些年來遭受人為破壞異常嚴重,與我小時候的樣子差距很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這裡的漁民用棉或麻線織網,然後用豬血浸染晒乾後使用。這樣的漁網不能與蛤坨子上鋒利的大蛤接觸,但崗邊子附近的魚蝦蟹貝比別的海域豐富,所以只有部分船長依靠高超的技藝,巧妙地繞開大蛤,在這裡取得別的地方得不到的收穫,這種打魚方式叫摸崗。三月時在這裡摸紅蝦(長臂蝦)、草蝦(褐蝦)、狗蝦(鼓蝦)等,稍後是皮皮蝦和海螃蟹,尤其最多的是骨架子日本蟳。到了五六月份時海螺(脈紅螺)開始大量出產,崗邊子出產的海螺皮薄肉肥,是當年出口換匯的重要海鮮產品之一。據我搜集到的檔案資料記載,1973年天津市政府批准水產品收購價格,漢沽產海螺每斤1-4頭0.08元,5-7頭0.06元,8頭以上0.04元,符合出口標準的每斤補貼到0.12元。在那時,當海螺收穫的季節,蔡家堡村西頭水產收購站寬敞的大院子里,蹲滿了埋頭加工螺肉的漁家婦女,經過清洗、晒乾後遠銷世界各地。到了中秋時節,大對蝦開始聚集準備洄遊了,經驗豐富的船長把漁船行駛到開崗(地名)邊子,發疆潮(初潮)時撒下漁網順流而下,再在腰崗邊子打個擦邊球,一網就「成了擔子」,網產一二百斤不是奢望,是全天收穫的高潮。


活田和食水 - 天天要聞

蔡家堡撈牡蠣 圖片:劉翠波


我於八十年代後上船做了漁民,在每年立夏節氣後都去摸崗。到了我上船這個年代,村裡的漁船開始從風帆船向機動船徹底轉變,我見過風帆船,但沒有使用過它。使用機動漁船摸崗,變得較為容易,當年的收穫以骨架子和海螺為主,每天的收穫頗豐。


在家鄉,人們找出四種貝肉美譽「四大鮮」,它們是鮮蟶、蛤肉蚶子毛蚶和海螺,它們在沙崗和崗邊子都有出產。


那時,雖然大蛤肉非常鮮美,也有「鮮蟶、蛤肉,豆腐湯」的漁諺,舊時還被漁村孕婦做為催奶的良藥,但到八十年代時漁民們還是捨不得搭上漁網去撈它,那時摸崗以崗邊子為目標。後來,聚氯乙烯材料漁網的網線越來越粗,使得漁網「堅固耐用」了,部分漁民開始在大蛤坨子上找魚貨,漁網裡把大蛤和魚貨一起撈上來,把魚貨留下,只留下很少一些肉多的大蛤留著自己吃,剩下的都扔回去,這樣的打魚方式叫扒崗。那個年代蛤坨子上的大蛤還很多,扒蛤時撒網的時間很短,只需十幾分鐘就得完成從撒網到撈網的過程,漁網在水裡的時間有時只有三四分鐘。記得那年秋天,我們在腰崗上扒崗,有一網撈上來時裡邊不僅有蛤,還有許多死去的小刺魚羔子(斑鰶幼魚), 但更多的是骨架子螃蟹,三哥好奇地把它們稱了重,一網撈了360餘斤。聽經驗豐富的哥哥說,根據他的判斷,是雙船拖網的漁船,網包被大蛤磨爛了,漁網裡的小魚散落在大蛤坨上,招來了大量的骨架子。


1990年代,隨著衛星導航設備的使用,漁民們摸崗更為容易了。那幾年,我用導航儀標繪了屬於自己的坐標圖,按照它導引摸崗,成為我的驕傲。但是後來,有人打起了這片沙崗的主意,挖蛤、挖沙的船舶縷縷在這裡出現,沙崗破壞嚴重。也是在這個年代,漁民們開始以大蛤為漁獲物,成為當地漁民緩解漁業資源不足的一根救命稻草。捕撈方式也從扒拉網捕撈改變成釘耙式捕撈。釘耙式捕撈的方式叫搞崗,尺余長的耙子齒插進堅硬的沙崗,撬動了固著的蛤坨子,過濾出大蛤和海螺等收進網裡,使得蛤坨子的高度持續降低,對於沙崗而言,是挖沙之外又一致命性的破壞。後來,我了解到科學界證實蛤坨子,也就是牡蠣礁,有哺育漁業資源、凈化海水、保護海堤等極高的生態價值,它的寶貴程度不言而喻。


活田和食水 - 天天要聞

岸邊日出 圖片:劉翠波

近些年,隨著沙崗的衰敗和潮間帶的缺失,這裡的「食水」越來越差,活田越來越少。回首往事,令我愁容滿面。家有活田請要善待,呵護我們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我們只有堅持犁濤牧海保護好這裡的「食水」,才能給子孫後代們留下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


活田和食水 - 天天要聞

-劉翠波-


天津濱海漢沽蔡家堡村人,天津濱海新區漢沽漁民協會理事、天津作家協會會員、天津攝影家協會會員、天津疆北濕地保護志願者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海上漁業生產,熱衷傳統漁家文化傳承和自然生態保護,喜愛文學藝術和攝影,現為漁業船舶三級船長。

來源: 海鮮明鑒 劉翠波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 天天要聞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陳建州風波牽連多位明星#近期,台灣省藝人陳建州性騷擾事件越演越烈,已經有三位女藝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澀會美眉妖嬌出來指控陳建州對她們的性騷擾行為。陳建州妻子范瑋琪則發文力挺老公。范瑋琪發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帶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赴歐勞工上船前消毒洗澡,發放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還統一配置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並在離國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軍訓。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 天天要聞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頭條創作挑戰賽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記#​#電視劇向風而來行徵文#​最近我右側的眼睛好難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覺看東西不太清楚,視力下降很明顯,頭也暈暈的,悶悶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陽後有沒有這個癥狀。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 天天要聞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我有一個姓於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於。老於今年五七多歲,北大畢業,清華讀的碩士,北師大讀的博士,妥妥的學霸。他現在是一家廳級單位的副總工,待遇也不錯。在我們這些人眼裡,那可是人中龍鳳,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有一次幾個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後,大家照例吹捧這位學霸朋友。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 天天要聞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街上有那種賣字畫的店鋪,這種店鋪非常的少,因為懂畫的人也少。店鋪的老闆是個愛畫之人,不是名家的畫,只要是畫的好,價格合適,他也會收下,或者幫忙寄賣。王立是一名沒有任何名氣的畫家,經常會拿一些畫到店裡寄賣,幾百到幾千的價格都有。這一天,王立又拿來一幅畫,說是要寄賣。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 天天要聞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白髮人頭",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節目被網友們重新翻出來,比如《今日說法》,網友們甚至還列出了必看節目單。說到必看的「電子榨菜」,網友們紛紛調侃起了一檔節目,它十分喜歡以農村口耳相傳的驚悚故事為開頭,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以科學的手段解釋靈異現象,它就是《走近科學》。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 天天要聞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作者:朱鈞賢 攝影:竹葉青「老闆,還有什麼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時止步,愕然的轉過身來。徐文琪將手中的鋼筆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視了她們一眼,道:「還有幾個問題要對你講一講,我們飯店是食品服務性質的,首先必須要求清潔和衛生,還有的是要注意服務態度必須熱情周到,使客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