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1941年《租借法案》生效後,開始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援助。
其中,M1卡賓槍以體積短小、攜帶方便、火力兇猛、15發大容量彈匣的優點深受中國軍民喜愛,成為明星武器。
而且,由於M1卡賓槍的結構相對簡單,給國內兵工廠進行仿製提供了先決條件。
1943年秋天,在桂林的兵工署四十三廠,廠長趙達就嘗試通過逆向工程仿製出M1卡賓槍。
儘管當時的工廠設備簡陋、技術力量不足,很多零件的打造都需要手工製造,但是最後還是成功製造出了樣槍。
不過最終還是因為技術能力的限制,導致量產計劃困難重重,最終又由於桂柳會戰的失利,四十三廠遭受慘重損失,後併入兵工署四十四廠,仿製計劃也就不了了之。
M1卡賓槍
除了國軍,八路軍也對M1卡賓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44年7月,美軍觀察組訪問延安,其攜帶的用於自衛的M1卡賓槍立刻受到了八路軍的軍工人員的關注。
八路軍戰士李耀宇在日後的口述中詳細描述了他們如何對比各個結構細節,以期找到可供仿製的依據。
但是,由於八路軍兵工廠的條件更為惡劣,仿製計劃最終也只停留在測繪圖上。
延安民兵試用M1卡賓槍
抗戰勝利後,重慶的兵工署二十一廠將M1卡賓槍仿製工作重新提上日程。
1947年6月30日,通過逆向仿製技術,工廠完成了M1卡賓槍的樣機,並命名為「民國37年式卡賓槍」。
1948年,位於鵝公岩的製造處特設卡賓槍廠,計劃月產5000支。
然而,由於經費緊缺、設備老舊和生產條件艱苦,這一美好規劃僅在試產階段實現了27支,每支售價22銀元,累計成本僅為594銀元。
兵工署二十一廠試製M1卡賓槍工作完成相關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與此同期,兵工署三十廠在武漢試製出一種「乞丐版M1」——民國37年式簡易卡賓槍。
之所以是乞丐版,因為是將其連發功能改成了單發手動裝填功能。
37式在外觀上保留了M1卡賓槍的簡易翻折式照門、無刺刀座等特徵,儘管已經極度簡化,但是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瓶頸還是使得該系列產品始終未能大規模裝備軍隊。
37年式簡易卡賓槍,注意拉栓
1947年間,有美軍顧問隨團進入南京國防部第六廳進行武器演示。其中包括了M1A1卡賓槍和M3夜戰型卡賓槍。
M1A1是M1的摺疊槍托版,也叫傘兵版,因其方便攜帶,且比起標準版有拓展空間,比如加裝消音器,英國特種部隊SAS也大量裝備了這個版本。
M3則是1945年才定型的新款,主要特徵是可以加裝一個紅外夜視裝置。這個型號連美軍也沒有大規模裝備,主要服役於朝鮮戰爭和越戰時期,總產量僅2100支。
當美軍顧問團在南京展示這些最先進的武器後,中國的軍工人員也立刻展開了測繪,希望日後能夠仿製,相關數據一度成為兵工部門的重要參考資料,但後來因局勢動蕩而失傳。
加裝消音器的M1A1
志願軍繳獲的M3
瀋陽解放後,原兵工署九十廠的設備被整編歸入瀋陽五一工廠。
五一廠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設計解放軍的第一款制式武器。通過對過去戰爭經驗的總結和前線官兵的反饋,五一廠果斷選中了M1卡賓槍作為仿製對象。
1949年,工廠制定了年產500支、上半年製造250支的計劃,但由於技術問題頻出,生產進度異常緩慢。
直到1949年12月,首批仿製品在解決了「試造中質量無把握」的問題後才開始批量生產,月產量曾一度達到1000支。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外觀還是性能,與美國的原版幾乎沒有差距。
五一廠49年仿製的M1,注意照門和槍托與原版有較大區別
但隨著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的爆發,瀋陽五一工廠的部分生產線為確保安全而迅速撤遷到黑龍江北安縣,工廠名稱也由五一工廠轉變為國營626廠,專註於生產50式衝鋒槍。
50式衝鋒槍仿製的是蘇聯PPSH-41衝鋒槍,即彈匣版波波沙。
50式結構單一,生產成本低,比起M1卡賓槍,更方便快速大量生產。
626廠在抗美援朝期間累計製造超過35.8萬支衝鋒槍,可見其戰爭形勢下生產任務的緊迫性,國產版M1卡賓槍也因此被壓縮。
後來,中央軍委後勤部門針對正規國防武器樣式提出標準化要求,同時決定向蘇聯武器體系全面學習。將M1卡賓槍作為制式武器的計劃也就此擱置。
50式衝鋒槍
1960年代,國營焦作中州機械廠(396廠)再次肩負起仿製M2卡賓槍的重任,出於對第三世界國家武器需求的支持而進行試製。
M2卡賓槍是M1卡賓槍的改進版,1944年定型。比起標準版,其增加了全自動射擊模式,原有的15發彈匣擴充為30發。
M2在裝備美軍之後,直接取代了美軍中衝鋒槍的生態位,因此在朝鮮戰爭中,幾乎看不到美軍使用衝鋒槍。
現在有關抗美援朝的影視劇中,美軍中總會出現大量的湯姆遜衝鋒槍或M3衝鋒槍,但這其實是二戰末期美軍的裝備。
很少有導演會注意到這一細節。
越戰中使用M2的美軍士兵
396廠仿製的M2與美製M2在性能上幾乎無異,無論是故障率還是射擊精度,與原版數據基本持平。
這反應出當時中國兵工廠的製造工藝其實並不落後。
不過仿製版也有些許不同,比如沒有使用30發彈匣,而是繼續使用了15發彈匣,這可能與當時的30彈匣可靠性有關。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作戰觀念中,彈匣是打完就扔不用回收的,所以彈匣的成本會被壓到非常低,比如彈匣底部的供彈鋼板非常薄,彈簧性能也一般。
這就導致如果彈匣內子彈數量越多,供彈的故障率就會越高,美軍M16彈匣早期只有20發容彈量就是這個原因。
396廠繼續使用15發彈匣也是這個原因。
焦作396廠仿製的M2卡賓槍成為國內目前資料最詳實、產量最高的一款仿製產品。
從技術上講,當時中國的軍工業,在技術上已經完全可以批量生產M1和M2了,解放軍也一度考慮將其作為制式武器。然而時代卻已經變了。
當時國內已開始大量裝備性能更為先進、可靠性更高的56式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除此之外63式自動步槍的項目正在推進。
換句話,解放軍中自動步槍的生態位已經有了選擇,M2不再是唯一選擇。
M2卡賓槍儘管在技術上仍有諸多優點,但是射程、精度、威力的弱點在中小口徑全自動步槍逐步普及之後,就成了不足。
因此M2因我軍整體戰術需求的轉變,最終還是未能進入正式列裝序列。
中國仿製M1系列卡賓槍的歷史是一個充滿挑戰與創新的縮影。
從抗戰救亡的火線試製到新中國初期的技術攻關,始終伴隨著國家命運的起伏。
儘管這些仿製品最終未能列裝成為制式裝備,但它們在那個特定歷史階段所發揮的作用和留下的寶貴技術資料,依然為後來的武器製造提供了重要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