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原所長 余永定
訪談員:新京報智庫首席研究員 柯銳
美國大選近乎塵埃落定。然而,不確定性仍存在,其影響還沒全面顯現。
中美經貿衝突的深層次原因有哪些?此次美國大選結果將對中美兩國關係帶來哪些影響?就此,新京報智庫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原所長余永定。
余永定,著名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金融、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的宏觀經濟穩定問題。
余永定認為,拜登若執政,將減少中美之間發生無法挽回的災難性衝突的可能性,其外交政策將回歸美國的傳統路線。我們應不放棄任何可以改善中美關係的機會。
中美經貿衝突的深層次原因是地緣政治衝突
新京報智庫:近年的中美經貿衝突有哪些深層次原因?有人用「修昔底德陷阱」來形容中美衝突,你怎麼看?
余永定:這個事情很重要,值得認真梳理。
2018年3月8日,特郎普宣布對鋼鐵和鋁製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打響中美貿易戰的前哨戰。2018年3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USTR)公布《中國貿易實踐的301條款調查》,認定中國政府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相關的行動、政策和實踐是「不合理或歧視性的,對美國商務形成負擔或限制」。
2018年7月6日,美國對中國340億美元產品加征25%的關稅。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戰。
2020年1月15日,中美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美方發布公告,自2月14日起,已於2019年9月1日起加征15%關稅的12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由15%調整為7.5%。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除在貿易領域展開關稅戰外,中美在投資(讓美國企業撤出中國,禁止中國企業進入美國高科技領域)、技術(對中國高技術企業進行制裁,將中國踢出全球價值鏈)、匯率(威脅把中國定為匯率操縱者,實行關稅懲罰)、金融(對中國企業實行金融制裁)等領域衝突不斷。
美國不僅在經濟領域挑戰中國,而且也在其他領域,包括軍事領域挑戰中國。美國的一些政治狂人公開主張在南海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新冠疫情的大暴發給中美修復關係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但是,特朗普政府不但沒有接受中國釋放的善意,反而甩鍋中國,推出一系列對華制裁措施。一些美國政客甚至對中國發出軍事威脅。中美關係每況愈下。
事實證明,中美經貿衝突的深層次原因是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衝突。
美國對中國的無名恐懼可以用格雷厄姆教授的「修昔底德陷阱」解釋。
我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曾設想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三條路徑:第一條道路是中國和美國通過經濟的深度一體化,建立起命運共同體。但由於來自美國的抵制,這條已經走不通。第二條道路是一方試圖削弱對方,不戰而勝或戰而勝之。這條道路極其危險,無人知道最終後果將會如何。第三條道路是通過關注共同利益和反抗共同的敵人,重建互信。
拜登若執政將減少中美髮生災難性衝突可能性
新京報智庫:拜登如執政,會對美國經濟和中美關係帶來什麼影響?
余永定:首先,從個人素質來講,拜登是華盛頓傳統政治精英的一員,有著極其豐富的外交經驗,包括同中國打交道的經驗。先不論其對華政策如何,他至少不至於像特朗普那樣任性、那樣難以預測。拜登若執政將會減少中美之間發生無法挽回的災難性衝突的可能性。
其次,拜登若執政,外交政策將回歸美國的傳統路線。從拜登和其競選團隊的聲明來看,其要點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 修復和加強同盟國的關係,重返重要國際組織、國際條約和協議。
第二, 重回「民主、自由、人權」的道德高地。
第三, 強調外交努力的重要性。
第四, 擁核的唯一目的(sole purpose)是遏制或報復它國的核攻擊。
第五, 確認美國面臨的全球挑戰是:氣候變化、核不擴散、5G和人工智慧。
第六,中國雖不是首要敵人,卻是首要競爭對手(competitor),對中國將採取強硬態度。在尋求同中國在應對全球挑戰上合作的同時,聯合盟友和合作夥伴建立對抗中國的統一戰線。
拜登若執政,其國內經濟政策與特朗普時期相比,會有比較明顯的調整。
第一,扶植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美國政府將在未來4年投資7000億美元,用於清潔能源、量子計算、人工智慧、5G、高鐵、癌症治療。其中3000億美元用於研發。
第二,完善美國國內供應鏈。美國將對國內供應鏈存在的漏洞進行清點,並立即填補這些漏洞。在包括能源、網路技術、半導體、關鍵電子、電信基礎設施和關鍵原材料等眾多領域建立更強大、更有彈性的國內供應鏈。
第三,通過聯邦政府購買提高國內指定關鍵物資的製造能力。與此同時,將力促關鍵物資的生產轉移回美國。
第四,推出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10年計劃投資1.3萬億美元於各項基礎設施(橋樑、道路、高鐵等)。拜登若執政,美國政府第一個任期內(4年),用於解決氣候問題的投資將高達2萬億美元。
第五,部分推倒特朗普的減稅政策。拜登若執政,美國政府將執行增稅政策,為政府增加聯邦支出(主要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籌資,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計劃10年內增加聯邦收入3.3萬億美元。為此,企業所得稅率將由特朗普時的21%提高到28%;將對收入超過40萬美元的富裕階層增稅;將加大稅率的累進程度。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為減少收入分配差距,將把聯邦最低工資由每小時7.5美元提高到15美元。為緩解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將推動繼續對中小企業貸款和直接為每個家庭發放臨時救助款項,包括每月追加的200美元社保金。
第六,實行擴張性的財政。美聯儲的獨立性則將得到更多的尊重。若拜登執政,根據穆迪的估計,十年內,聯邦支出將高達7.3萬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將高達3.2萬億美元。未來十年中財政赤字對GDP比始終維持在5%左右。
第七,按照公開信息分析,若拜登執政,同財政政策相比,貨幣政策在其政策中不佔優先地位。一方面美聯儲已經推出了極具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另一方面,拜登不會像特朗普那樣對聯儲的政策立場加以干預。在疫情期間推出的許多緊急貸款便利在年底即將到期,是否繼續提供這種便利,聯儲尚未作出決定。
第八,拜登若執政,預計將執行比較傳統的貿易政策,強調公平競爭、反對貿易壁壘、奪回制定貿易規則的領導權;但拜登表示並不急用簽訂新貿易協定。大部分觀察家認為拜登不會使中美貿易戰進一步升級。加征關稅對美國經濟的損害可能會促使拜登同中國談判降低關稅。同特朗普一樣,拜登把中國視為美國產業的主要威脅。他將繼續在政府補貼、傾銷、匯率、知識產權保護、強迫技術轉讓等問題上向中國施壓。
第九,拜登若執政,是否會繼續執行把中國從高科技產業鏈中踢出的政策呢?現存全球價值鏈和國際生產網路布局本來是有利於美國企業的。把中國踢出全球產業鏈對美國只能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拜登強調美國不能過分依賴外部供應,重點是補上美國供應鏈存在的漏洞。特朗普時期動輒將中國企業列入實體名單、對中國企業實行禁運的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
中國問題關注度會暫時有所下降
新京報智庫:拜登如執政,其重點關注的議題會如何排序?中國和亞太地區是其關注重心嗎?
余永定:根據到目前為止所掌握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斷:
第一,對於拜登來說,頭等大事是如何控制疫情。其次是恢復經濟增長、減少失業、彌合美國社會的嚴重分裂。中國問題的關注度會暫時有所下降。在未來4年中,中美關係雖難有根本改善,但是發生擦槍走火的概率會顯著下降。
第二,拜登若執政,在其執政初期,中美經貿關係應該不會進一步惡化。但美國會提高對中國內政提出批評的調門。
第三,拜登有可能調整中美貿易談判的立場。雙方有通過談判(或排除法)降低2018年以來所加征關稅稅率的餘地。
第四,在政府補貼、傾銷、匯率、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等問題上,中美是有可能根據WTO準則達成某些協議的。
第五,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人類的共同敵人。抗擊新冠肺炎為中美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會。防止氣候進一步變暖是中長期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對此,中美應能找到合作的機會。通過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中美是有可能越過所謂「修昔底德陷阱」。
RCEP的簽定具有特殊意義
新京報智庫:11月15日,中國與14國共同簽署RCEP,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達成,而美國彷彿成了「局外人」。RCEP的簽署是否會影響美國的經貿戰略?
余永定:儘管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一個標準比較低的區域自由化協議,但意義重大,釋放了非常積極的信號。
中國一直主張推動貿易自由化,捍衛和加強多邊主義在世界貿易中的作用。在RCEP的基礎上,中、日、韓還在爭取簽訂三方自由貿易協定。在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單方面退出了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癱瘓了WTO,還退出了其他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貿易自由化和多邊主義受到嚴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RCEP的簽定尤其具有特殊意義。
特朗普即使下台,其影響仍然十分巨大。美國國內反貿易自由化、反對多邊主義的浪潮並未退去。美國重啟TPP也不是一件容易事。RCEP雖然對其會有所刺激,但估計他們近期不會有什麼大動作。
無論如何,中國應該抓住此次美國大選後可能出現的窗口期,深化改革、完成發展戰略調整、進一步縮小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
總之,我們不對中美關係的改善抱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也應不放棄任何可以改善中美關係的機會。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新京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路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編輯:柯銳 校對: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