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賣地換和平」?烏克蘭怒吼: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永遠不會是!

2025年04月13日15:50:22 國際 5566

烏克蘭的戰火尚未熄滅,戰壕里依舊埋著尚未冷卻的屍骨,但在大洋彼岸的白宮,一場「和平交易」的劇本已經悄然寫好。

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頻頻在公開場合釋放「終結烏克蘭戰爭」的信號。他一邊宣稱要結束衝突,一邊卻話里話外暗示:烏克蘭不太可能拿回全部失地,「俄羅斯打下的地,死了那麼多人,不可能白打。」

聽上去像是調停,實則更像是一場為侵略者合法化佔領的外交推銷會。在特朗普眼中,領土可以折價處理,戰爭可以對沖收場,只要能換來「和平」這張牌,他願意忽略代價——哪怕那代價,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完整與百萬人口的命運。

但烏克蘭人不這麼看。在那些被俄軍鐵靴踐踏的土地上,有無數人依舊堅守。他們拒絕流亡,拒絕屈服,只為守住一個信念:「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

特朗普「賣地換和平」?烏克蘭怒吼: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永遠不會是! - 天天要聞

一紙「和平協議」,能賣掉600萬人?

此前,特朗普曾在多個場合明確表態:他希望俄烏戰爭儘快結束,但對烏克蘭是否能拿回全部失地,他顯得「相當悲觀」。他的原話是:「俄羅斯佔了很多地,也為之付出了很多代價,死了不少人。」這話聽上去像什麼?像是在為侵略者找借口,更像是在告訴烏克蘭人:「你們家的地,就當送人了吧。」

更諷刺的是,被特朗普「打包談判」的烏克蘭土地,並不是荒無人煙的地圖坐標,而是真實生活著600萬平民的家園,其中包括超過100萬名兒童。而在這些地方,有如zla mavka這樣堅持抵抗、堅守文化、堅信光明的烏克蘭人組織,正在用生命抗爭。

zla mavka,是一支全女性組成的非暴力抵抗組織,名字源自烏克蘭民間傳說中神秘而自由的森林精靈「mavka」,她們在地下分發烏克蘭詩歌、悄悄過傳統節日、暗中維護語言和文化的存在。在採訪中,該組織一位成員毫不含糊地表示:「人們沒有逃,是因為不相信邪惡可以贏。我們在等,我們相信佔領終會結束。」

但特朗普的「協議願景」卻是把這些信念一筆勾銷,用「他們打了,也死了人」的邏輯,把非法佔領包裝成「現實主義」。

這不是外交,這是投降的技術性重寫;這不是調停,這是屈辱的合法化。

活在俄佔區,是一種「日常極權的煉獄」

佔領區是什麼樣子?不是俄羅斯宣傳口徑里那種「秩序穩定、俄烏一家親」的幻影,而是一種赤裸裸的日常恐懼:你不能說真話、不能公開使用烏克蘭語、不能展示烏克蘭國旗,甚至手機里存了什麼、朋友圈發了什麼,都會成為你被逮捕、酷刑、甚至消失的理由。

記者採訪的那位zla mavka成員說,她每天出門前要先檢查手機,檢查家中有沒有「敏感物品」,甚至連收聽某首烏克蘭歌曲,都可能被舉報。她的話震撼直白:「你不能信任何人。」

22歲的烏克蘭青年斯捷潘,是這恐懼機器下的親歷者。2022年夏天,他和父母被俄軍無故逮捕,理由至今無人告知。他被電擊、毒打、單獨囚禁,他父母更是消失數月。沒有審判、沒有罪名、沒有解釋,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國家暴力。

直到2025年3月,在烏克蘭特種部隊「天使」小隊的秘密營救下,斯捷潘才逃離俄控區,得以與母親團聚。而他能講述這段經歷的前提,是媒體不能透露具體行動細節,不能曝光營救方式,不能暴露參與者身份——因為即使是回憶,也可能致人於死。

這不是「戰區」,這是極權的現場演示。

俄羅斯護照,不是身份證,是枷鎖

隨著佔領深入,莫斯科早已不滿足於軍事控制,而是要從身份上「消滅烏克蘭」。

2025年3月,普京簽署新法令,要求所有烏克蘭人必須在9月前「合法化身份」——換言之,要麼領俄羅斯護照,要麼變成「非法外國人」,被驅逐出「俄屬領土」。

但換證,根本不是自願行為,而是「要命還是要身份」的殘酷選擇。

沒有俄國護照的人,無法就醫,無法工作,無法領取養老金,不能擁有房產,連叫救護車都不行。zla mavka成員就說過:「你叫救護車,對方會問你有沒有俄國護照;沒有,對不起,不來。」

更可怕的是,拿了護照也未必意味著安全。那些不幸被迫「入籍」的(原)烏克蘭男人,接下來就會收到俄軍徵召令——讓你穿上俄軍制服,去打你自己國家的親人。

從文化清洗,到身份剝奪:俄羅斯的「雙重佔領」

如今的俄佔區,已經不是烏克蘭人的城市,而是蘇聯時代的幽靈展覽館。街頭重新掛起列寧銅像,學校教授俄羅斯歷史,節日也從聖安德魯節變成「祖國捍衛者日」,商店只剩一些不知名品牌與來源可疑的中國商品。

zla mavka成員說:「就像坐上時光機,穿回了1970年代的蘇聯。」

這場「文化重置」不只是象徵性舉動,而是徹底拔除烏克蘭身份的嘗試:語言、教育、文藝、宗教,都被系統打壓。連兒童也不放過——2024年9月,在俄控頓涅茨克地區,舉行了大規模「青年軍入伍儀式」,烏克蘭的孩子被迫換上俄軍制服,高呼效忠。

這不是治理,這是殖民。

特朗普的「中立」,實為傾斜

面對如此人道災難,特朗普卻選擇了視而不見。他不僅公開表示不認為烏克蘭能「拿回全部領土」,還在幕後派遣特使,與俄羅斯代表在沙特接洽「終戰方案」。

媒體披露,這些談判意圖明顯:為俄方在頓巴斯地區的非法「主權」尋找合法性,換取「戰爭停火」這一短期成果。

這番政治交換的成本,是上百萬烏克蘭人的人格、尊嚴與家園。

而特朗普面對質疑時的回答,更是冷血得令人髮指:「戰爭要結束,總有人要讓步。」

問題是:為什麼總是讓受害者讓步?誰給了他把別國領土當籌碼的資格?

「你要談判可以,但別拿我們的家園去討價還價」

根據sos頓巴斯熱線數據顯示,僅2024年就接到超過57,000通來自俄佔區的求助電話,問題集中在三個核心問題上:如何離開、如何活下來、如何避免被強迫入俄籍。

烏克蘭外交部明確表態:保命為上,實在要辦俄國文件就辦,但「身份依舊是烏克蘭人」。然而,對多數人來說,「離開」壓根不是現實選項。

因為要離開俄控區,你得先通過「過濾點」——俄軍設立的安全檢查站。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海關,而是一種「社交媒體法庭」:你手機里有點贊烏軍的帖子?有發表不滿言論?有親屬曾服役?都可以讓你當場被攔、被打、被抓。

而就算你通過這一關,接下來得繞道俄羅斯境內出境,再穿越第三國回到烏政府控制區。在這過程中,你不能帶錢,不能帶貴重物品,不能賣房,不能帶太多行李。你可以逃,但代價是:把你的一生留在後頭。

所以許多人選擇留下——不是出於妥協,而是出於無奈。他們知道這不是結束,他們還在等待。

特朗普賣的是和平,丟的是道德底線

特朗普可能想靠一紙「停戰協議」博得政治籌碼,拿下2028年政治版圖上的高地。但現實是:他拿烏克蘭人的土地做賭資,拿俄羅斯的霸權做妥協,拿自己的權力換別人的家園。

但那些生活在俄軍槍口下、在佔領下苦苦支撐的烏克蘭人已經說得夠清楚——

「這不是俄羅斯,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

你可以簽協議,但我們不會忘記。

你可以談領土,但我們不會退讓。

你可以讓歷史翻頁,但烏克蘭人會用血和信仰,寫下屬於他們的章節。特朗普願意談判是他的事,但請別把別人家的祖墳拿去做籌碼,這個世界,還沒愚蠢到連正義與恥辱都分不清。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特朗普稱希望伊朗人別再說「美國去死」,伊朗總統:「美國去死」不是指美國人去死 - 天天要聞

特朗普稱希望伊朗人別再說「美國去死」,伊朗總統:「美國去死」不是指美國人去死

7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宴請以色列總理時稱,希望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徹底結束,並稱希望在適當的時機能取消對伊朗制裁,看到伊朗重建,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喊著「打倒美國」「打倒以色列」。對於「美國人害怕伊朗」的說法,伊朗總統在當天播出的採訪中予以駁斥。他表示「美國去死」不意味著讓美國民眾乃至美國官員去...
歐盟就支付圍牆開罰5億歐元,蘋果提上訴並吐槽罰款史無前例 - 天天要聞

歐盟就支付圍牆開罰5億歐元,蘋果提上訴並吐槽罰款史無前例

7月7日,蘋果公司宣布對歐盟因其 App Store 涉嫌反競爭行為而處以的 5 億歐元罰款提出上訴。蘋果認為,認為歐盟委員會的裁決以及「史無前例」的罰款,遠遠超出了法律的要求。蘋果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正如我們的上訴所示,歐盟委員會正在強制規定我們的商店運營方式,並強制執行一些讓開發者感到困惑、對用戶不利的商業條款...
外交部:敦促美方充分認清涉藏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 天天要聞

外交部:敦促美方充分認清涉藏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7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香港TVB記者提問,7月5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美國務院網站和個人社交媒體發表聲明,祝賀十四世達賴90歲生日,並發表有關現狀的評論。請問中方有何評論?毛寧資料圖。圖源:外交部網站毛寧表示,西藏事務純
湖南農業大學統一戰線「學規定、強作風、樹形象」主題教育專題培訓班在懷化市社會主義學院舉辦 - 天天要聞

湖南農業大學統一戰線「學規定、強作風、樹形象」主題教育專題培訓班在懷化市社會主義學院舉辦

紅網時刻7月8日訊(通訊員 李文君)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關於在全省統一戰線開展「學規定、強作風、樹形象」主題教育的部署要求,切實加強湖南農業大學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政治素養與履職能力,鞏固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蓋州市婦聯召開防範溺水安全工作會議 - 天天要聞

蓋州市婦聯召開防範溺水安全工作會議

【來源:營口市蓋州市人民政府_圖片新聞】為切實保障廣大家庭兒童生命安全,織密織牢防範溺水的安全網,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7月7日上午,蓋州市婦聯召開防範溺水安全工作會議。市婦聯機關幹部、全市27個鄉鎮(街道)婦聯負責人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