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淵泉鎮淵泉社區為切實做好社區基層治理工作,積極探索推進基層治理創新,以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小切口」,利用「小板凳」調解的形式,探索搭建基層治理的「大舞台」,聽民聲、解民憂,推動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的「板凳作風」,讓「小板凳」調解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一把「金鑰匙」,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和服務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讓「板凳」調解有規可依。淵泉社區建強紅色堡壘,夯實調解根基,按照發展與管理並重的原則,劃分為17個管理網格小組,每個網格設立1-2個「小板凳」調解點,由網格員擔任調解召集人,黨員志願者、單元樓長擔任調解成員,定期收集居民訴求,共同制定「小板凳」調解清單,按照「收集議題-確定議題-組織調解- 形成決議-跟蹤落實」的流程開展調解。「小板凳」調解不僅是黨群溝通的橋樑,更成為引導居民參與自治的有效途徑,促使黨群攜手同行,逐步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從而實現社區調解從「散點式」向「網格化」轉變。
搭建「家門口」調解矩陣,激活治理「神經末梢」。淵泉社區整合社區網格員、社區法律顧問、人民調解員等多方力量,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的調解網路,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化解矛盾糾紛的渠道。在小區廣場、樓棟庭院、便利店旁等居民聚集場所設立「小板凳」調解點,配備調解公約、法律手冊、便民聯繫卡等物資,形成「15分鐘調解服務圈」。居民散步遛彎時即可反映問題,調解員「下樓就能調解」,實現矛盾化解「零時差」。長此以往大量鄰里糾紛、家庭矛盾在社區層面得到妥善解決,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升級,真正將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激活,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營造出和諧穩定的社區環境。
創新「三步閉環」調解法,推動矛盾「止於未發」。社區網格排查「找事」,主動發現潛在問題,建立「家庭檔案」動態更新,通過望家門整潔、聞鄰里聲音、問生活需求、切矛盾根源「望聞問切」四步法將左鄰右舍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社區也通過分級響應調解,建立「三色預警」機制。一般矛盾藍色預警,由網格員+社區工作人員現場調解;複雜糾紛黃色預警,由網格員+社區工作人員+小區物業+小區業委會四方聯動;重大隱患紅色預警,由社區網格員+社區工作人員+小區物業+社區民警+淵泉司法所聯合處置。社區還通過民主協商「調解」,創新「三事分流」。對於居民個人的私事,充分發揮自治作用,社區工作人員引導居民自行協商,激發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促使鄰裡間增進溝通理解,在互幫互助中化解私人矛盾。小事關乎社區局部範圍的公共事務,組織「小板凳」調解,社區幹部、居民代表圍坐一起,各抒己見、共商共議,以接地氣的方式收集意見,凝聚共識,讓矛盾在平等交流中消弭。至於大事,即涉及社區整體發展、影響廣泛的民生問題,納入社區「民生微實事」項目,秉持公開透明原則,交由居民投票決定真正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推動社區和諧發展。
「小板凳」調解模式,以「小支點」撬動社區治理「大格局」,既傳承了「楓橋經驗」的精髓,又注入了數字化、民主化的時代內涵。下一步淵泉社區將繼續深化「家門口」治理理念,推動「小板凳」從矛盾調解向社區協商、公共服務延伸,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多創新形式,以黨建「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繪就社區和諧美好新畫卷。

長按識別
關注我們
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