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回一年前,當特朗普還在共和黨內競選的時候,他曾經放出大話,說自己能在「24小時內調停俄烏戰爭」。
當特朗普成為共和黨候選人後,他似乎又逐漸謹慎了起來——24小時變成了「一周內調停」。
只是,到現在,好幾個禮拜過去了,俄烏前線不僅沒緩和,反而越打越猛烈。從實際行動上看,雙方似乎並沒有什麼要坐下來談的誠意。
而特朗普這邊,似乎更關心的還是對外開疆拓土(格陵蘭、巴拿馬運河)和對內整頓華盛頓的「壞人」,比如,清理各部門的dei政策(多元、公平及包容)、啟動大規模移民遣返工程,以及解散美國國際開發署(簡稱usaid,這個部門被認為是顏色革命的一大幕後「白手套)等等。
(目前,美國國際開發署原官網已經顯示「無法訪問」)
(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官方推特賬戶也被下線)
相比之下,調停俄烏戰爭似乎反倒不屬於懂王目前特別著急搞的事情了。
其實呢,主要原因或許還真不是「著不著急」的問題,而是這個提議很複雜很敏感,短期內並不好搞定。
早前特朗普在競選演講中對於結束俄烏衝突的表達非常簡單粗暴——要停止戰爭,別給烏克蘭坦克就行,這個真的十分容易做到!」
很明顯,這只是用來忽悠紅脖子們情緒的說法罷了。
事實上,不給烏克蘭坦克,這個真的十分「不容易」做到。
於是問題就來了,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是無償的嗎?
除了懂王說的「坦克」,那些海瑪斯、毒刺、標槍們,愛國者3,甚至是陸軍戰術導彈系統,還有夜視儀,無人機、平板這些小玩意....都是白給的嗎?
全球第一大武器出口國把軍火生意做成了慈善,這可能嗎?
畢竟,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原來,「美國對烏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據拜登政府於2022年4月通過的《美國對烏克蘭民主防衛租借法案》提供給烏克蘭的。
顯然,如果按照正常的軍購流程,估計手續還沒走完,烏克蘭可能已經就涼了。
更何況,烏克蘭它根本就沒錢去直接買美國的軍備。
那麼,要是走「援助」的話,整個流程就明顯簡單多了。大致是——美國政府從軍火公司那裡採購武器,買完武器之後有償「租借」給烏克蘭;而所謂的「租借」對象,大部分都會消耗在戰場上,效果基本等同於「購買」,只不過走了一種「先用後付」的形式罷了。
有關烏克蘭將來償還美國的途徑,主要就是出租農用土地,變賣國有資產,還有讓渡一部分經濟和軍事權益等等。
比如開戰第一年就成立了的那個烏克蘭發展基金會。它的真正主人是美國投資巨頭貝萊德集團。2023年5月,貝萊德集團跟基輔政府簽署了協議,無需競標即可免費接手烏克蘭的能源,基建,電網,農業糧食生產,以及大量國企的「重建工作」並持有相關領域股份。
只能說,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美國對誰誰的「恩情」或者「施捨」。一切都是交易而已。
另外,除了消耗量最大的炮彈,早前美國提供的很多裝備,均不是從生產線上「趁熱」拉過去的東西,而是已經沉睡了數年,甚至是數十年之久「庫存」,然後按市場價給你算援「助款」。
根據美軍軍事物資補給條例,美國本土必須保持著一定數額的武器庫存——拉出去多少,後面就得補上多少「新貨」。
就這樣,「去庫存」後,美國政府又撥款了數百億美元,向軍工複合體們購買了最新裝備補充武器庫存。
整個過程,美國的軍火集團發了大財,「史密斯專員」們也賺得盆滿缽滿。
這樣的話,問題又來了。
按照特朗普那個簡單粗暴的說法——別給烏克蘭武器。這種操作,從法理流程和利益關係上看,都不具有可行性。
一方面,在《美國對烏克蘭民主防衛租借法案》的框架內,美國每次的對烏「援助」走的均為官方流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總統簽署後生效的正式法案。
截止到拜登總統卸任,共計產生了72個援烏法案。
雖然如今美國總統換了,但相關援助法案仍在有效期內。特別是2024年簽署的對烏援助,如今只交付了一半,還有一批武器正在路上,甚至壓根都沒出庫呢。
特朗普如果想徹底廢掉這些法案,就得先出台終止這些法案的法案,然後一個個通過國會投票表決。
再有,目前已經執行了一半的援助法案,又要怎麼處理呢?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特朗普就職的第一天,他果斷髮布了一項暫停美國對外援助的總統令。但同時又通過國防部透露,暫停的只是對外經濟援助和人道主義援助,並不包括軍事援助,對以色列、烏克蘭的軍援將繼續履行。
於是我們看到,之後的幾個星期,特朗普政府依舊在繼續履行拜登政府的援烏法案。至於此輪援助完成後怎麼辦,懂王的團隊並未做出解釋。
對此,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也公開進行了證實,他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顯然,供應還在繼續。沒有人宣布停止武器供應,它確實仍在繼續,這沒什麼可懷疑的」。
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則是,一旦援助徹底完結,相關部門必須要干一件事情——審計。
要知道,早前那些參與過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軍費審計的美政府人員,他們的死亡率可比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大頭兵們高多了——不是毫無徵兆的「自殺」,就是各種意外身亡。簡直堪稱「死神來了之美軍審計」系列。
所以,斷絕對烏軍援這事兒,其實非常複雜和敏感。特朗普競選時的那些簡單粗暴的說法,只是放個嘴炮罷了。
你看,等他真接手後,行動上還是挺謹慎的。
那麼咱們回過頭來看特朗普競選時有關停止俄烏戰爭的其他說法。
除了針對烏克蘭的「別給它坦克」,懂王對俄羅斯也說了不少狠話。大致是,如果俄羅斯繼續戰爭,就要對俄羅斯向美國以及其他相關國家出口的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
然而,如今的俄羅斯,實際上早就沒啥可以再接著制裁的東西了。拜登政府時代的美國早已經全方位制裁和封鎖了俄羅斯,並不斷施壓歐洲的那群盟友趕緊跟進。最終,到了去年12月,俄羅斯通向歐洲的最後一根天然氣管道也被關停了。
所以,特朗普怎麼能夠對根本不存在的進出口交易徵收懲罰性關稅呢?
還有烏克蘭。
如今的基輔政府已經全身心全方位的投靠了西方和北約。那麼,當這樣一個國家遭到了嚴重修理,被割走了大片領土之後,西方竟然會因為軍事能力不足,不得不要求這個國家接受現實,把苦果吞下去。這樣一來,今後誰還願意去投靠北約,給美國辦事呢?
這顯得美國很「不偉大」啊。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戰爭或許可以輕易開啟,但是停下來就很費勁了。
現實中,烏克蘭不會放棄自己的領土,俄羅斯也不願拱手相讓已經到手的土地。光是這一點,特朗普要怎麼擺平?
稍有不慎,「通俄」的帽子就會給扣下來。
況且,特朗普又一直宣稱,美國將不會再給其他國家多花一塊錢。
結果,傳說中的史密斯專員先急了:什麼,你再說一遍?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和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