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戲稱為「萬物皆可證明」的「社區萬能章」,既讓百姓跑斷了腿,也讓基層幹部累彎了腰。但臨近歲末,巴南區龍洲灣街道龍錦社區的黨總支書記穆亭汐卻驚訝地發現,他們的社區公章今年竟然「失寵」了——2024年來社區蓋章的群眾人次比往年少了7成。
「養犬證明、夫妻證明……五花八門的證明太多了!」提起群眾口中的「社區萬能章」,穆亭汐直搖頭:「過去社區一年要開400多張證明。開一張證明,要聯繫多部門核實,如果遇到不能開的,還要跟居民解釋。基層人手本身就不足,這樣一來負擔更重。」
為何今年會「失寵」?穆亭汐分析,可能和「四張清單」制度相關。
為給基層減負,今年以來,巴南區開展實施了依法自治、依法協助政府工作、負面事項、依法出具證明事項「四張清單」制度。以清單的方式明確社區的權與責,取消了32項高頻蓋章事項,目的就是管住社區「萬能章」,減輕基層負擔。
在龍錦社區辦事大廳,記者看到,一張「四張清單」公示信息貼在大廳的顯眼位置,上面列出了社區辦理、社區協助辦理以及32項取消社區用章的事項,並寫明了證明替代方法與部門諮詢電話。哪些章不需要蓋?蓋章事項哪裡辦、找誰辦、怎麼辦?居民們都可一圖讀懂、按圖操作。
在龍錦社區工作近10年的郭靜說,「四張清單」的實施,最鮮明的感受是「清晰明了」。
郭靜告訴記者,前不久,居民李先生想在小區開一個小賣部,到居委會要求出具市場主體住所證明。「現在不用到社區開證明,就可以直接帶著證件到區市場監管局辦理營業執照。」郭靜說,在得到這一答覆後,李先生滿意地離開了。
「社區蓋章多,究其根源,就在於權責模糊、信息不暢,多頭開證明。」穆亭汐說,自從「四張清單」制度實施後,2024年,社區全年蓋章量約70個,比2023年同期減少了約7成。
治理「社區萬能章」,既要嚴格規範,又要簡易便民。「四張清單」制度推出不久後,龍錦社區就利用一體化治理智治平台,將需要處理的事件及時錄入系統,把不同部門要求填報的同樣內容一表流轉,簡化工作流程。同時,社區還利用智慧政務功能,實時將社區的蓋章、文件傳送至線上數字平台,納入資料庫管理。如若發現已規定清理的蓋章項目但仍然要求居民到社區蓋章的部門,社區還可以向區紀委、鎮街紀工委等部門反映。
「萬能章『失寵』了,但老百姓方便了。」穆亭汐感慨,現在社區也能騰出更多精力服務好群眾。
記者:高海言 袁啟芳 夏雨
編輯:祝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