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個多月以來,好幾個發達國家都不怎麼太平,各家的政壇操作是一個比一個騷。10月27日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自2012年重新執政以來第一次在眾議院席位沒有過半,政府淪為少數。
11月6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解僱了財政部長以後,執政聯盟,號稱「交通燈聯盟」中的FDP黨宣布黨內所有部長退出聯合政府,聯盟破裂,政府淪為少數。
12月3日,韓國總統尹錫悅發布戒嚴令,結果6個多小時就又宣布解除。支持率跌到13%不說,還得跟老百姓道歉,而這一次不光是反對派強烈要求下台,就連他所在的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黨首都說了,「提早下台不可避免」。
12月4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5日,才當了仨月的總理給總統馬克龍交了辭職信,這是自1962年以來法國政府首次被議會推翻。此人還不屬於馬克龍的政黨,也就是說法國總統即便不是「光桿司令」也差不多了。
反正總的來說吧就是昨日勾心鬥角,今天干燒大腦,德法日韓少與老,齊胯黨的領導。通脹罷工養老,女權難民環保,LGBT蘿莉島,風景那邊更好。發達國家這麼多奇葩事件湊一塊兒,是不是巧合呢?在解密狗看來不是。它們之間是不是有某種關聯呢?觀眾老爺們大家好我是解密狗本期視頻解密狗就跟觀眾老爺們聊一聊這些個小問題。一鍵三連過後咱們馬上發車!
日本的前一位首相是岸田文雄,因為支持率一路走低,關鍵是自己組建的「岸田派」小圈子收黑錢的事兒被曝光,所以就自己拍屁股走人了。而這也給自民黨帶來了巨大的麻煩,眾議院席位沒有過半,繼任者石破茂面臨的是「朝小野大」的困局。就是說反對派比自己人和盟友加起來多,政令很難順利推行。
要想放一放手腳乾乾事兒,那就得跟能說的上話的其他政黨組成執政聯盟。德國法國就是這麼乾的,比如德國2021年的議院選舉,獲得選票最多的是社會民主黨,但也只佔全部席位的28.1%,但是跟綠黨、FDP黨組成執政聯盟以後,就佔全部席位的56.25%,超過半數了。也有組了隊還超不過半數的,比如法國。執政聯盟擁有212席,反對黨卻拿到了364席。所以當總理拿出一份增加600億歐元稅收和削減開支的2025年預算的時候必然不會獲得議會通過。當然啦,反對黨里有的覺得不該增加稅收,有的是覺得不該削減開支,有的是覺得動了自己的蛋糕,有的單純為了反對而反對,反正總的來說就是過不了。而總理動用憲法條款強行通過以後,就被議會給罷免了,那他推出的預算也泡湯了。
不過組了超過半數的執政聯盟也不是說就高枕無憂了,能合在一塊兒,就能破裂。比如德國就是,FDP黨退出執政聯盟以後,聯合政府的席位佔比就從56.25%降到了44.15%,本來隊里就經常吵,這下好了,有個隊友還反水跑對手裡了,政令還怎麼好好推行啊。
這還算好的,畢竟還有人願意跟自己個兒組隊,不願意組隊的更糟糕,比如韓國。韓國國會一共300席,尹錫悅所在的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和它的衛星黨只有108席不說,反對黨共同民主黨居然有170席,已經超過半數了。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沒有必要跟執政黨組隊,再加上尹錫悅那個老婆成天一屁股屎,擦都擦不完,已經成為反對黨攻擊尹錫悅的活靶子,那尹錫悅肯定就很糟心,乾脆賭把大的,下令軍方戒嚴。可是軍隊出工不出力,幹活不徹底,放任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和議員們翻牆進入國會,投票結束了戒嚴。美國也宣布「沒有提前告知」,十分明顯的割席斷義,使得尹錫悅成為冢中枯骨,面臨清算。
這麼一捋,那就是政局動蕩的德法日韓這四個國家的執政黨都屬於弱勢政黨,無法成為「一言堂」。這也就代表這四個國家的領導人近些年來的執政水平和效果並沒有得到大多數國民的認可,所以老百姓才不選他們所在的政黨,造成了如今的弱勢局面。比如朔爾茨剛當選的時候支持率是51%,什麼水平呢?比默克爾剛當選的時候還高。那現在是多少呢?11月15號的時候只剩16%。馬克龍剛上任的時候支持率62%,10月份的民調只剩22%。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組成的內閣、韓國總統尹錫悅自然也一樣,一個從59%跌到了20%,另一個則是從52.1%跌到了現在連13%都沒有。
那麼老百姓究竟是哪些方面最不認可呢?按德國媒體的說法是,自擔任德國總理以來,朔爾茨面對了一連串的挑戰,比如俄烏衝突啊、能源危機啊什麼的,而老百姓認為他根本「沒有展現足夠的領導力。」日本老百姓不支持岸田內閣的主要理由是運營方式糟糕、政策不佳、缺乏領導力,法國老百姓中的反對者則是不支持馬克龍削減政府預算和包括養老金在內的個人補貼和福利,這仨相對來說還好理解一點,老百姓掙的少了,花的多了,日子過得艱難了,預期變得悲觀了。尹錫悅的就比較抽象了,根據《中央日報》11月的輿論調查,問他最令人滿意的事兒是什麼,居然有74%的人回答沒有或者不知道,做的最差的那可就多啦,老婆拖後腿、擴大醫學院招生名額動了在職醫生的蛋糕、物價上漲經濟狀況惡化、甚至總體表現不佳這樣的評論也不是少數。
總得來看,得出一個法德韓日這四個國家近些年來領導班子不僅沒有做大蛋糕,而且分蛋糕的手法上特別糟糕的結論,應當是沒什麼大毛病。而且這四位的經濟表現有多糟糕,未來預期有多乏力,那觀眾老爺們懂的都懂。
德國日本嘛,解密狗已經從很多角度引用很多數據聊過很多次,尤其是德國,這兒就不細聊了。對於這倆汽車傳統強國來說,即便是只拿它們的汽車銷量、均價等等數據管中窺豹,也能可見一斑。
咱們重點說說法國。法國目前面臨的問題可挺多,首當其衝就是政府欠了一屁股債,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是110.7%,這個比例可是相當高啊。但這一點能全怪馬克龍嗎?解密狗覺得不能。為啥呢?因為他2017年5月他剛上台的時候,這個比重就已經在100%徘徊了,2017-2020年還一度下降,是2020年以後才開始攀升的,原因嘛……觀眾老爺們懂的都懂。再加上2022年的俄烏衝突和2024年的奧運會,法國的債務甚至能從2021年接近120%的最高點降下來,其實已經可以算差強人意啦。
然後就是稅率很高,企業和老百姓的稅負非常重。還是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法國的總稅率是全歐洲最高,60.7%;根據經合組織的測算,法國的綜合賦稅佔GDP的46.1%,遠高於成員國的34%。高也可以理解,畢竟高福利得靠高稅收才有錢發嘛。比如法國在2023年的社會福利支出就佔GDP的31.6%,連續八年問鼎歐洲。但高也有壞處,比如資本外流,法國每年有700-800戶巨富家庭放棄法國國籍,這就導致大量資本流失海外。
所以馬克龍為了釋放企業活力,減少資本外流是倡導減稅的,而且也做了不小的努力。可是減稅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稅收少了,國家欠的錢就不好還了,另一方面給企業減稅,那富人稅肯定也被減了呀,也很容易讓老百姓給扣上「富人總統」的帽子惹人嫌,關鍵是,老百姓可不傻,砍稅那就等於砍福利呀!一邊要求平民稅不能加,一遍要求富人稅不能減,馬克龍非要逆著來,那「黃馬甲」運動就爆發了嘛。
當然,這一方面是馬克龍的能力問題,另一方面這個問題也確實難辦。畢竟是虎口奪食。法國這革命老區的老百姓可不好惹,事兒不敢辦太輕,話不能說太重,誰敢動我大蛋糕,那是一言不合就運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法國的幾次福利改革基本是勝少敗多,不乏領導為此下台包括奧朗德在內。馬克龍能堅挺到現在,解密狗個人覺得還是挺不容易的。至於什麼產業空心化、難民導致的就業、治安等等問題那都是老生常談。反正總結起來的話,就是雖然馬克龍有兩把刷子但不多,但法國的這口鍋全甩給他也並不現實。
同樣的道理,德國日本吃老本兒都不知道吃了多少年,而且對這倆能源極度依賴外部的國家,俄烏衝突帶來的巨大衝擊足以致命。鍋全扣一個人身上,顯然也不太合適。相對來說,韓國稍顯例外。由於地緣放在全宇宙都屬於最爛那一檔,所以韓國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一直都很大手筆。比如根據OECD數據,2021年,以國內研發支出總額衡量的創新投入就佔GDP的4.93%,全球第二。但韓國資源匱乏,韓國企業核心礦物歸屬產量只佔全球不到1%,很多時候都是東西研發出來了,沒資源規模化,那就很難辦呀。關鍵是,韓國是美國實際上的附屬,它的科技一部分來自美國不說,而且必然有天花板存在,所以只能面臨被東大超越的結果。
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在今年2月份發布過2022年度的評估結果。怎麼說的呢?韓國人分析了11個科技領域的136項關鍵技術,如果把美國的發展水平當成100%,那麼歐盟94.7%,日本86.4%,東大82.6%,韓國81.5%,東大在韓國自己發布的榜單中取得領先還是第一次。所以韓國在科技方面的緊迫感越強,就越只能抱緊美國的大腿。畢竟在政治上靠美國,經濟上靠東大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在民意上,由於韓國官方和民間的夜郎自大,信口雌黃,使得韓國老百姓對咱們也有不少誤解。兩方面雙管齊下,相當於拉了尹錫悅一把。
而等到美國露出要靠盟友回血的獠牙之後,韓國一看自己一個沒點還得搭一個,比如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中,要求汽車必須在北美總裝下線才能拿補貼,就是對韓國汽車產業的大打擊,要是把周邊產業鏈都算上,那得少撬動多少錢少創造多少就業崗位少養活多少人吶!那尹錫悅的根基很顯然被動搖,再加上他那個不省事兒還惹事兒的老婆,下台也就理所應當了。
總的來說吧,法德日韓這四國政治動蕩的根兒,還是自身不論人口、資源、發展潛力都無法與真正的大國相提並論,一旦大國開足馬力,打破之前的分配體系,那麼被局部超越後陷入混亂就是遲早的事兒,甚至可能會被美國拿來當做回血包。被超越,就意味著蛋糕可能怎麼分都不夠,或者怎麼分都不能另所有人滿意的局面;有被吃掉的風險,那國內的政治必然會吵吵嚷嚷,有的人覺得自己會被吃掉,所以著急忙慌喊什麼獨立自主喊什麼「第三極」,有的人覺得自己底子夠厚別人會先被吃掉所以大可妞照泡舞照跳,有的人覺得之前被吃的時候也沒什麼所謂,乾脆躺平,有的人覺得只要抱緊大腿就不會被吃,所以「買辦化」。大家無能為力只剩吵吵嚷嚷,那必然會陷入一片混亂的境地。
盟友們一片混亂,美國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舊秩序必然瓦解,新秩序必然誕生,目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某種程度來說,也不過是這倆之間的「陣痛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