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卸任後訪問中國,他來幹什麼?在中美之間,新加坡將如何選擇和自處呢?
有人說,他是為了中國台灣問題,在中美之間斡旋,這也是李顯龍在總理任上的時候,一直都想做好的事情。但是現在他卸任了,這個時候訪問中國,恐怕目的就很不簡單了。
有媒體報道,應中方邀請,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於11月24日至29日訪華,5天的時間很長了,到今天行程已經結束了。
李顯龍在卸任之後,訪問中國長達5天,到底是要幹什麼呢?
有人說,李顯龍是為了中國台灣問題,在中美之間斡旋,我們是不信的,因為他雖然非常關心這個問題,但這不是新加坡能解決得了的,而且他已經退休了,也操不起那個心了。
有人說,李顯龍是亞洲少見的戰略家,我們覺得這是高看他了。
從新加坡本身的發展來看,李顯龍執政20年,新加坡繁榮了20年,確實非常了不起。
但是,新加坡是個彈丸小國,甚至還不如中國的一線城市大。
新加坡國土面積728平方公里,2023年的GDP為5014億美元,大約3.6萬億人民幣,不如上海和北京,跟深圳的3.46萬億基本相當。
這樣的城市國家,比起疆域遼闊的中國,治理難度相差太遠,說什麼戰略眼光,那就是高看了。
當然了,新加坡也有它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和語言環境也決定了國際視野。
李顯龍執政20年,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新加坡這20年有一個大問題懸而未決。
恰恰因為地理位置,使他們在中美競爭中顯得非常重要,但是他們卻沒辦法選擇,只能努力跟兩邊都打好交道。
李顯龍執政的前10年,中美還在蜜月期,新加坡的日子也很順。但是,最近10年,隨著中美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美國要求盟友選邊站隊,新加坡也越來越艱難。
新加坡是典型的懷璧其罪的國家,這件事情就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戰略,但李顯龍努力了20年,不但沒有解決好,反而越來越身不由己了。
李顯龍年紀大了,深感棘手甚至無能為力,他希望把問題交給更年輕的領導人來解決,但是李顯龍20年都解決不了的難題,黃循財能解決嗎?顯然也是很困難的。
另外,李顯龍也深感擔憂,生怕未來幾年新加坡行差踏錯,對於這樣的小國來講,走錯了很可能就是萬劫不復。
因此,他親自北上,為新加坡的未來尋找答案。
就目前形勢來看,新加坡如何站隊?首先需要回答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個問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方向。
過去20年,李顯龍治下的新加坡,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這個策略非常成功。
但是,未來10年20年,新加坡經濟方向在哪裡,中國還能靠得住嗎?或者說在中國經濟的影響下,新加坡的經濟如何定位?
第二個問題,新加坡的國家定位問題。
過去幾十年,新加坡依靠重要的地理位置,定位為依託馬六甲海峽的服務型國家。所以新加坡非常注重環境、形象和服務,他們要為過往商旅留下深刻印象,並願意在這裡停留。
這個策略顯然非常成功。但是,現在形勢變了。
這兩年,中國加快了東南亞布局,特別是今年柬埔寨的運河、越南的鐵路連接、寮國和泰國的高鐵等等,中國正在打通整個東南亞。
另外,中國還有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緬甸的皎漂港,還有對新加坡影響很大的泰國克拉運河,這些線路如果也都打通了,馬六甲海峽還重要嗎?新加坡怎麼辦呢?
所以,李顯龍決定親自北上尋找答案,而我們邀請他訪華,或許也想加快東南亞的布局,想知道新加坡的選擇和想法。
我們講這麼多有依據嗎?當然有了,除了這些問題和答案對新加坡都很重要以外,李顯龍在中國的行程安排也很有深意。
5天時間,李顯龍先後去了蘇州、北京和上海,安排得很緊湊,他不是來旅遊的。
他去了中新蘇州工業園,那是新加坡工業在中國的大本營,新加坡彈丸之地,沒法建太多工廠。
他要親自看看新加坡企業在中國發展得怎麼樣了,思考新加坡工業的未來。
在北京除了見高層,他還參觀了小米汽車,他要了解中國科技與產業,跟新加坡未來如何結合?
上海不僅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而且跟新加坡一樣也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他要親身感受這座城市,會見了駐上海和周邊城市的新加坡商界領袖,並參觀了上海機器人初創公司智元機器人。
他要看看中國的科技、產業和工業,為新加坡的未來尋找答案。
所以,這次李顯龍來中國,對雙方都很重要,我們坐等新加坡的戰略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