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退3年後,默克爾出新書,把政壇往事說了個乾淨。她自曝當年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事出有因,與普京簽訂協議,也是必然,要不是她的極力阻止,烏克蘭早就完蛋了。
默克爾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有西方媒體強烈批評,德國前總理默克爾任期內的對俄政策。澤連斯基更是指責她:「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才讓普京更加過分,直接導致了俄烏衝突的爆發。」
澤連斯基的這番言論,可以說,將淡出公眾視線已久的默克爾,再次推上了風口浪尖,甚至讓她成為了俄烏衝突的「替罪羊」。
日前,BBC公布了默克爾的一段專訪視頻。視頻中,默克爾直言不諱地表示,她確實極力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並且曾和普京達成協議。不過,她並不承認自己加速了衝突的爆發,恰恰相反,她讓俄烏衝突「推遲了14年才爆發」。
默克爾表示,一旦歐洲同意烏克蘭加入北約,以她對普京的了解,普京絕對不會袖手旁觀,俄烏打起來是遲早的事情。因此,在200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提議,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時,她強烈反對。
澤連斯基、默克爾、馬克龍和普京
默克爾認為,接納新成員,是為了讓北約更強大、更安全,但讓烏克蘭加入北約,顯然是一個「炸彈」。一旦普京進行軍事行動,北約和俄羅斯的關係將惡化,整個歐洲將會陷入「風險」之中,而且當時,只有少數烏克蘭人希望加入北約,時機並未成熟。
默克爾此前也曾表示,俄烏之間的矛盾遲早要爆發,至少德國為烏克蘭爭取到了「增強軍事力量」的時間。她的言外之意是,如果2008年就打起來,烏克蘭可能早就完蛋了,不會像現在這樣硬撐了3年。普京也曾證實,針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本來應該更早開始的。
至於默克爾與普京簽訂的天然氣協議。外界認為,該協議使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嚴重依賴俄羅斯廉價的天然氣能源。這也導致衝突爆發後,整個歐洲受制於俄羅斯。
對此,默克爾在2022年,就拒絕公開道歉。她表示,該協議有「安撫普京」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這符合當時的歐洲實際情況。
普京與默克爾
一方面來說,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也沒有切斷「北溪」天然氣管道。德國方面的調查結果也證明,炸毀「北溪」是烏克蘭人乾的,這筆賬不該算到普京頭上,更不該算到默克爾身上。至少這些年來,歐洲人因為廉價天然氣受益匪淺。
另一方面,有分析認為,2005年到2006年的這個時間段中,歐洲希望與俄羅斯緩和關係,並且加強合作,這不是默克爾一個人的目標,而是所有歐洲國家的目標。
默克爾自認為煞費苦心,阻止了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惡化,為烏克蘭爭取了時間。但是現在,澤連斯基罵她,歐洲人也罵她,這估計是她卸任時沒想到的。
她在任16年來,領導風格受到歐盟的認可,被稱為「德國大媽總理」,務實是她身上最大的特點。卸任後,她在俄歐關係上的這種政績,很大程度上人走政息,也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