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島廣電·回瀾聽濤出品】
現代海洋城市,無疑是青島最新發展定位中的高光亮點。
據《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國家定調的四個城市性質中,「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排在第一位。這一標籤延續了2016年版總規的提法,再度明確了青島在國家城鎮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緊接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後,青島在國家新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同樣實現了重要突破——現代海洋城市。
僅就沿海經濟帶來看,中國有60%至70%的經濟和人口聚集在海岸帶上,改革開放也是從4個特區城市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率先展開。而目前批複的城市中,沿海先行區內只有天津、深圳、大連、青島和寧波五個城市獲得這枚標籤,足見分量之重。
事實上,早在「十三五」國家海洋規劃,就已經出現了「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彼時,上海、深圳、廣州等濱海城市紛紛把建設海洋中心城市作為發展目標;
再到《「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國家明確提出支持深圳、青島、寧波等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加快建設一批現代海洋城市,即「現代化先行」的海洋城市;
也正是在隨後的2022年,青島提出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的目標,並陸續出台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意見、五年規劃、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推動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使得青島成為建設現代海洋城市基礎條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眼下,新一輪《青島總規》出路,先行先試路徑日漸清晰:
以建設世界海洋一流港口、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和綠色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為目標,聚焦藍谷海洋科學城、董家口臨港產業新城建設,保障嶗山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海西灣海洋裝備製造基地等海洋產業發展空間,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這段高度濃縮凝練的表述里,蘊含著未來「現代海洋城市」青島樣板的雛形,也詮釋著「藍調」青島持續進階的方法論。
1.科技強海,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今年9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投入使用了一套六自由度運動平台——
這個「大傢伙」,長寬各6米、高4.5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低雜訊、高動態範圍的電動振動實驗台,可模擬風浪震動等各類複雜海洋環境,檢驗浮式設備的工作狀態、工作性能,加快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開發。
另據校方介紹,這樣的高端科研設備學校還有百餘台(套),多年來依託科技創新促進了多項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海洋資源勘探領域的關鍵技術成果落戶青島,助推城市持續放大海洋裝備產業優勢。這一典型案例無疑是青島海洋科創引領產業發展的生動縮影,也讓人們得窺青島雄厚的科研實力:
涉海院士數量全國第一——住青涉海「兩院」院士達23人,與此同時,全市海洋人才總量達37.65萬人;
海洋高端平台數量全國第一——涉海省部級以上創新平台145家,其中省級以上涉海科技創新平台56家,部、省、市共建「深海三大國家平台」加快推進;
圖源:嶗山實驗室
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全國第一——依託嶗山實驗室戰略力量,青島在深海無人自主航行器、深海大規模無人平台組網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目前,全市涉海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38家,擁有有效專利超過1.7萬件。培育涉海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6家、獨角獸企業16家、瞪羚企業80家、雛鷹企業80家。
此外,本次新版總規中重點圈出的藍谷海洋科學城,正是青島海洋科技力量的集聚之地——嶗山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中船重工七二五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家重點海洋科技項目都落子於此,這裡同時也是青島科創走廊建設的重要一環。
可以說,沉甸甸的科研家底就是青島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的最大優勢。
而就在不久前,《以科技創新引領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2025-2027年)》正式發布,其中明確提出,青島將力爭在未來3年,新增10多家海洋高端創新平台,突破100多項海洋關鍵核心技術,引進200多名海洋高端創新人才,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進一步驅動城市「潛入深藍」,青島在打造海洋創新高地上走在前。
2.深海掘金,打好海洋「經濟牌」
縱觀世界著名海洋城市,往往都是海洋產業高度活躍的城市。
如,新加坡構建了以航運為核心,融合修造船、石油勘探開採冶煉、航運金融保險等各種上下游產業的海事業全產業鏈條;日本東京臨港產業高度集聚,集中了鋼鐵、有色冶金、煉油、石化、機械、電子、汽車、造船、現代物流等產業……
當前,海洋經濟已進入高速發展期,競逐現代海洋城市,欣欣向榮的海洋產業正成為托舉出蔚藍色經濟新空間的強力引擎。
青島本就有良好的產業基礎——28個海洋以及其相關的產業中均有布局,海洋產業門類齊全。如何發揮既有優勢,加快建設現代海洋城市?
「有的放矢、精準發力」是青島的答案。
今年青島首次提出「4+2+4」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即整合產業優勢資源,從28個產業中優選4個海洋新興產業、2個海洋未來產業及4個海洋傳統產業,因地制宜布局重點領域,塑造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搶佔未來制高點。
圍繞這十大重點產業,青島持續引進落地一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推動海洋產業提質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海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來源,這也是青島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關注的重點,一個個頻傳好消息的大項目足以佐證——
總投資102億元的中電建海上光伏發電項目正加快推進,預計於2025年6月全部建成;國內綜合性最強的第四代海上風電施工平台「港航平5」10月在青島交付使用;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黃海一號」也在青島出港……
截至目前,總投資2100億元的140個海洋重點項目有序推進,今年上半年,青島海洋領域新簽約項目86個,其中,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興產業項目約佔48.8%。
讓產業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發展勝勢,青島向海求「新」的步伐不斷加速。
3.以港興城,肩負新期待
港口雄開萬里流。
據世界銀行的調研數據顯示,全球有約60%的經濟體量來自於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
世界一流港口的建設與現代海洋城市的建設息息相關,但港口的意義遠不止於「航運」。
從青島自身來講,港口的流量與城市的經濟增量呈正相關。僅就貿易單項來看,全球貿易近90%都是通過海運完成,而青島港作為世界最大的綜合性港口之一,通達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位居全球第四位、第五位。
站在全省的角度,山東被賦予「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的重大歷史使命,青島港作為山東港口群的「龍頭」,承擔起「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設位居前列、晉位升級」等重要任務。
視野拓展到中國整個北方區域,青島港長期以來是黃河流域進出口企業的「經濟出海口」,已與50多個內陸港聯動,海鐵聯運線路總數達83條,構建起黃河流域與世界無縫銜接、高效運轉的「黃金通道」。
就在日前,河南鄭州(圃田站)-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港區)集裝箱鐵水聯運線路入選集裝箱鐵水聯運品牌線路培育典型案例,國家層面的肯定也意味著青島黃河流域開放門戶功能進一步凸顯。
在新發布的《青島總規》中,「國際性綜合樞紐城市」成為青島的新城市定位,而青島港最基礎的功能之一,便是「樞紐」。
今年下半年,《青島港總體規劃(2035年)》獲批,提出將圍繞青島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目標,進一步提升港口門戶樞紐功能。隨著青島港能級的不斷躍升,青島開放的大門也將越開越大。
跳出港口看港口,「以港促產、以產興城、以城育港」的港產城融合發展格局已成為當前全球港口城市發展演變的普遍規律。《青島總規》中還明確提出了要打造董家口臨港產業新城。
董家口港區是山東港口一次性規劃陸域最大、泊位最多的綜合性港區,近年來,港區不斷做大做強臨港產業,發展「1+2+2」臨港產業集群。肩負起新期待,董家口港區正著力提升港口能級,打造港產城融合發展新標杆。
圖源:青島董家口經濟區
奮楫揚帆,趕海踏浪。擁抱蔚藍新機遇,「藍」調青島繼續向海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