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駕車在雲南怒江峽谷內的一條公路上行駛,突然發現兩隻似牛又似羊的動物在公路上行走,於是放慢行駛速度,以便近距離觀察。也不知道是不是由於感覺到身後有異樣,這兩隻動物似乎受到了驚嚇,想加速離開,沒想到腳就像穿了「高跟鞋」一樣,走路的姿態和模樣非常呆萌。這位網友把相關視頻發到網上後,立即引發了人們的熱議。

這種動物俗稱「六不像」
網友在雲南怒江峽谷內發現的動物,俗稱「六不像」,實際上是雲南獨有的物種——貢山羚牛(也稱高黎貢羚牛),屬於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貢山羚牛是一種體型龐大的食草動物,成年的雄性體重可達300千克,體長1.72-2.2米,肩高1.1-1.3米,雌性略小一些。
貢山羚牛的毛色通常呈現深褐或黃褐色,擁有一層濃密的皮毛,這層皮毛不僅幫助它們抵禦嚴寒,還具有防水特性,確保它們在雨水多發的高山環境中始終保持乾爽。
貢山羚牛從整體輪廓上看,非常像牛,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動物的某些特徵,比如:其角的形狀和一些羊類相似,呈彎曲狀;頭部稍長,有點類似馬的頭部輪廓;四肢細長,站姿和體形線條有點像驢;腿部較長而纖細,加上行動敏捷,類似鹿的輕巧;背部高聳,體型厚實,有點像駱駝的輪廓。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稱之為「六不像」的原因。

貢山羚牛主要棲息在雲南怒江流域和緬甸北部的部分區域,選擇居住在高山深谷之間,遠離人群的喧囂,過著隱秘的生活。
「六不像」的生活習性
從棲息環境看,貢山羚牛是一種高山動物,通常生活在海拔3000至4000米的高山區域,具有季節性垂直遷徙的習性。在這些高山環境中,羚牛能夠找到豐富的食物來源和適宜的棲息地,以躲避天敵和人類的干擾。
從活動規律看,貢山羚牛白天隱匿於竹林、灌叢中休息,黃昏和夜間出來覓食,這種活動規律有助於它們避開白天的陽光直射和天敵的捕食。同時,羚牛集群性強,常十多隻一起活動,多至二三十隻,甚至多達百隻以上的大群。冬季時,由於食物稀缺和天氣寒冷,羚牛會出現數量更多的集群,以共同抵禦嚴寒和尋找食物。

從食性看,貢山羚牛是草食性動物,主要以草、樹葉、嫩芽、果實等為食。在高山環境中,它們能夠找到豐富的食物來源,如高山草甸、灌木叢等。羚牛的消化系統非常適應這種草食性飲食,它們能夠高效地消化和吸收植物纖維,從而獲取足夠的能量和營養。

從警惕性看,貢山羚牛在覓食和休息時,常由一頭健壯的公牛擔任「警戒」,警惕性很高,主要怕人類的襲擊。當它們感覺到身後有異樣或受到驚嚇時,會立即加速離開,但由於其特殊的蹄部結構,走路的姿態和模樣可能顯得呆萌。
從社群行為看,貢山羚牛羚牛的社群通常由雌獸、幼獸和未成年獸組成。雄獸則喜歡獨居,故有「獨牛」之稱,也有2至3頭同棲的,稱為「對牛」。在繁殖季節,雄獸會加入雌獸的社群,進行交配活動。它們具有較強的領地意識,通常都會在自己的領地內活動,並與其他社群保持一定的距離。當其他社群侵入其領地時,羚牛會表現出攻擊性,以維護自己的領地和社群的安全。

「六不像」為何會出現在公路上?
筆者認為,「六不像」之所以會出現在公路上,既有其本身的因素,也有來自外界的干擾因素。
其本身因素主要是「六不像」具有季節性的遷徙習性,特別是在春季和秋季,它們會為了尋找更好的食物來源和繁殖地而進行遷徙。在遷徙過程中,羚牛可能會穿越人類活動的區域,包括公路。這種遷徙行為是羚牛為了生存和繁衍而做出的自然選擇。

而來自外界的干擾因素就比較複雜了,可能包括:
棲息地受威脅: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張,羚牛的棲息地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威脅。土地開發、道路建設等人類活動導致羚牛的棲息地破碎化,減少了它們的生存空間。為了尋找適宜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羚牛不得不穿越公路等人類活動的區域。

人類活動的干擾:人類活動,如車輛通行、噪音等,對羚牛產生了干擾。在受到干擾時,羚牛可能會選擇逃離當前區域,而公路往往成為了它們逃離的路線之一。此外,如果存在不法分子的非法捕獵活動,也可能迫使羚牛逃離原有的棲息地,進入人類活動的區域。

公路建設:公路如果修建在羚牛的自然棲息地區域,往往會其自然棲息地通道。由於羚牛體型高大,通過橋涵下的通行通道穿越公路可以減少體能消耗。同時,橋涵下飲水方便,橋洞側壁上還有大量無機鹽,可以充分滿足它們舔舐鹽分的嗜好。因此,公路上的通行通道成為了羚牛穿越公路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