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11月5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美國2024大選共和黨競選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的一次競選活動中,對拜登進行了抨擊。
他聲稱,拜登在政治上的表現甚至還不如一個6歲的孩子,這導致中國總是像對一個孩子一樣和美國說話。
(特朗普抨擊拜登)
美國大選將至,競選人直接互相抨擊倒不算意外,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在特朗普發言前2天,民主黨出身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接連2次表達了對拜登的不滿。
從奧巴馬的言論中,人們不難看出,他認為拜登政府應對巴以升級的政策有很大問題。
巴以衝突美國或成最大輸家
在巴以衝突爆發之後,以色列雖然在起初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反應過來之後很快在軍事上佔據了絕對的上風。
哈馬斯的地道戰和巷戰不好應付,對以色列軍方來說也不是什麼問題——只要把加沙的建築摧毀,把加沙的地道填平,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以色列空襲加沙難民營)
儘管他們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展開無差別襲擊,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引發了國際輿論的譴責,但是對於以色列來說,只要不把這個問題當回事,這倒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反正美國為了他們的中東戰略,一定會在安理會力保自己,還會幫忙威懾其他中東國家。
只要聯合國沒法派兵干涉,美國再幫忙遊說一下沙特為首的親美國家,以及看住了伊朗,中東「反抗之弧」上的其他成員,以色列根本沒在怕的。
以色列佔據了軍事上的優勢,那麼輸家會是哈馬斯嗎?很多人也不這麼認為。
固然,哈馬斯在這輪衝突升級之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從政治上看,哈馬斯可以說是勝利者。
(哈馬斯舉行新聞發布會)
在哈馬斯發起行動之前,美國正著力推動「中東和解」,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0年,阿聯酋、巴林和摩洛哥接連與以色列建交,在今年還傳出了沙特正在與以色列進行建交談判的消息。
如果美國的算盤打成,在阿拉伯世界支持下還不斷被蠶食領土的巴勒斯坦情況會更加危急。
這次哈馬斯悍然發起對以色列的襲擊,成功令沙特停止了與以色列談判的進程,這對哈馬斯來說,是達成了其重要目的。
而且,隨著這場對以色列的堅決反抗,哈馬斯在巴勒斯坦乃至於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聲望都獲得了不小的提升,對於其與法塔赫爭奪巴勒斯坦話語權有利。
(哈馬斯抗擊以色列)
至於犧牲,哈馬斯既然發起行動,肯定也對此有預期,只要不在接下來被徹底摧毀,犧牲就是值得的。
哈馬斯和以色列雙方都不算徹底的輸家,但是美國卻真正在這輪巴以衝突中「大輸」。
軍事上,美國在中東軍事基地沒少遇襲;經濟上,美國同時支援烏克蘭和以色列令美國的債務危機加劇;
輿論上,美國「人權祖師」形象瓦解,道義優勢不再;政治上,中東南美紛紛離心,甚至歐洲乃至於美國內部都面臨撕裂撕裂。
拜登面臨危局
對於美國當前的總統拜登來說,巴以衝突的突然升級實在不是一個好消息,這令他們陷入了巨大的麻煩中。
鑒於中東在石油美元霸權中的重要地位和歐亞非三洲交界的重要戰略地位,美國絕不可能放棄中東。
(中東地區)
既然不能放棄中東,那麼他們就必須繼續力挺以色列,這不止是因為猶太財團對美國的影響力,更是因為美國自身的需要。
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最為重要的盟友,無論他們是想在中東推行西方價值觀,還是挑動中東矛盾,亦或是想要以「反恐」為名插手中東事務,都不能失去以色列這個重要棋子。
可是支持以色列,卻也會給美國造成麻煩。
以色列是「侵略者」,他們侵佔了巴勒斯坦領土,這一點怎麼也洗不白,何況以色列在極右政府的領導下,在本次對哈馬斯的反擊中,做出了許多過激行為。
他們為了實現「肅清哈馬斯」的目的,對加沙的居民區甚至是醫院、難民營等國際援助的人道主義場所進行了轟炸。
(以色列空襲加沙難民營)
這令美國為支持以色列付出了超乎尋常的代價,當前美國的困境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表現。
拜登政府當然也能夠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們也試圖避免這樣的窘境,一直在提醒以色列哈馬斯與巴勒斯坦平民不是一回事,要求以色列控制平民傷亡。
不過,以色列顯然不是一個聽話的棋子,他們不但不剋制自身的行為,還把美國拉下水,聲稱戰爭就是這樣的,自己至少比美國在伊拉克做得好很多。
面對這樣一個不聽話卻不能放棄的「小弟」,拜登政府顯然缺乏辦法,他們沒能約束住以色列的行動,卻在不斷為以色列提供支持,令許多人認為美國是在「助紂為虐」。
而拜登政府在巴以問題上表現不力,令美國成為了巴以衝突的最大輸家,這令他在美國政壇備受詬病。
(拜登)
拜登的對手,在2020大選中被擊敗,打算繼續在2024年大選與拜登一較高下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自然抓住了機會。
在11月5日的競選活動中,特朗普攻擊拜登政府的表現不比6歲孩子強,導致中國現在像對待孩子一樣對美國。
就連同為民主黨出身,與特朗普關係不佳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難得地在這件事上與特朗普達成了一些共識。
11月3日,奧巴馬發聲,稱巴以局勢升級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幾十年內未能實現和平的背景下發生的,所有人都需要道德反思。
4日,奧巴馬再度在個人社交平台上發言,表示「沒有誰的手是乾淨的」。
就連拜登的競選團隊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人甚至因為拜登在巴以衝突中令人失望的表現,而打算辭職。
顯然,拜登政府正因為以色列而面臨嚴重危機。
不過,客觀來說,就算換一個政府上台,如果美國不放棄霸權,那麼恐怕也會陷入同樣的困境,美國也是時候認清現實了。
參考資料
特朗普將拜登比作6歲兒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奧巴馬談巴以衝突:沒有誰的手是乾淨的,某種程度上我們所有人都是同謀 環球網
美媒:拜登2024年競選團隊被巴以衝突攪亂,反映民主黨內部更大分歧 環球網
「以色列官員狡辯,不造成平民傷亡就無法戰勝哈馬斯,發動過許多戰爭的美國應該懂」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