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真主阿拉,請您救救我這個無罪之人。」布托低頭喃喃地祈禱,希望奇蹟能發生,祈禱這一切的災禍不要降臨在自己的身上。
但顯然真主並沒有聽見布托的禱告,而布托也被行刑之人戴上了絞繩,並將她推到了絞刑架上,幾分鐘之後布托被處以絞刑。
面對劊子手的殘忍無道,這位被施以絞刑的布托彷彿胸懷蒼生和憐愛,受到巴基斯坦民眾的擁戴,而這位巴基斯坦的總統為何會被處以絞刑?
在他行刑前多個國家要求巴基斯坦釋放布托,同時還激起了民憤,然而為何最終還是被行刑?而布托為何又稱自己是無罪之人?
一、家境優渥 走上政途
布托出生於1928年印巴分治前印度信德省的貴族家庭,家境殷實,生活條件極其優渥,他的父親是戛納瓦茲·汗·布托爵士,曾擔任孟買政府部長以及信德省政府的顧問。
而布托的母親則是他父親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印度一名有名的舞蹈演員,家庭的優渥給布托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
布托13歲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和他的一位堂姐結婚了,沒過多長時間,布托的父親就去世了,在父親去世後,布托則繼承了父親30%的封地。
在布托的青年時期,還是深受其父親的影響,這對於他今後走上政途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他從青年時期就加入到穆斯林聯盟中,而且還參加了穆斯林聯盟所發起的穆斯林聚居地區的印度分離運動。
並且參加了遊行示威的運動,隨後布托則專心的進行政治方面的研究,並且在1950年獲得了美國伯克利大學的政治學士學位。
隨後又進入到英國倫敦的基督教會大學進行學習深造,繼續攻讀法律,並在1952年獲得了法學的碩士學位。
在布託大學畢業後,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被受邀到英國的南安普頓大學擔任國家法的講師,同時布托也是這個學校的第一個來自亞洲的講師。
次年布托從英國回到巴基斯坦,在卡拉奇穆斯林法學院擔任憲法學教師,同時擔任信德首等法院的律師,儘管此時的巴基斯坦已經獨立,但是國家還是一度處於落後的狀態。
布托看到自己的國家如此的落後貧窮,更是立志要將國家進行改革,讓巴基斯坦的民眾都過上富足的生活。
於是從此時起,布托就逐漸踏上了政治之路,先擔任信德省青年陣線的主席,對於當地的青年學生以及知識分子都是重點關注。
布托也深受資產階級和學者的擁護和愛戴,並且被視作新生力量的代表,布托在政治方面受到了時任巴基斯坦總統德爾·米扎的賞識,正所謂千里馬遇伯樂。
而布托也無異於遇到了自己的伯樂,在米扎總統的提拔下,布托作為巴基斯坦的代表出席了聯合國第十二屆大會,後來又參加了各項國際會議,由此布托的名氣越來越大。
二、發動政變 當選總統
在1958年,巴基斯坦發生了政變,陸軍司令阿布尤·汗發動了軍事政變,直接將米扎的政權推翻,自己則擔任了巴基斯坦的總統。
而布托也被阿布尤·汗吸收進內閣,而布托也成為了內閣中最年輕的部長,他幾乎沒有受到政變的影響,反而因禍得福,在政治之路越走越順。
一路從商務部長當選為外交部長,可以說布托先後遇到的兩位總統都成為他走上政途的貴人,有貴人相助,政治之路也走的十分的順暢。
在長期的執政生涯中,布托也在期間積累下了大量的人脈關係,由於他擔任過多個職位,而且在職期間和手下的人相處甚好,這也讓他受到了許多人的擁護。這為他將來當選總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這是印巴雙方因為在印度河入海口的卡奇地區所產生的衝突,此時印軍在巴軍的坦克火力的壓制下,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由此印度被迫向東撤退了30公里,雙方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衝突,於是在英國的調停簽署停火協議。
然而就在當天,印度的內政部長則發話,稱「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部分」,然而印度內政的這番話顯然激怒了巴基斯坦一方。
原先克什米爾一度是歷來各個國家的必爭之地,因為此地富饒且土地肥沃,先後被多個國家侵佔,而這個地方的人口有70%都是穆斯林。
但就在英國殖民者從此地離開後,便留下了隱患,克什米爾作為英國殖民者所劃分的500土邦之一,他有權選擇要投靠哪一方。
起初作為克什米爾的王公是想保持中立,但他為了保住地位選擇加入印度,所以分治之後的印巴兩國便根據各自的原則要求克什米爾的主權,所以在分治之後,克什米爾就陷入戰爭的漩渦。
所以第二次印巴戰爭一觸即發,巴基斯坦一方很快就佔據了上風,將印軍打的節節敗退,而我國也對巴基斯坦提供了援助。
但隨著戰爭時間越長,雙方交戰也進入了戰況膠著的階段,最終在聯合國的調停下,而阿布尤所簽署的一項不平等條約讓布托對他失望至極,於是決定退出政途,回到法律界。
但是在阿布尤·汗執政期間,國家的經濟非常的低迷,農業也是十分落後,民眾都是苦不堪言。
於是布托最終決定重回政界,但是對於阿布尤·汗所提出的政策卻是極力反對,最終布托憑藉自己多年來積攢下的人脈,進行人民黨的反抗活動。
這讓阿布尤感到危機,對布托進行了關押,但最終激起了民憤,阿尤布迫於壓力,又不得不將布托釋放,自己也只能灰溜溜的下台。
相反布托在民間的聲望越來越高,而阿布尤在下台後,將政權交到了葉海亞·汗手中,但葉海亞行兵打仗在行,但是在政治上卻並不是精通。
最終無奈之下只能進行大選,而布托也在民眾的呼聲中當選為總統,開始走馬上任。
三、被判絞刑
布托剛剛坐上總統的寶座,並沒有高興起來,因為擺在他面前的是國內的一片混亂,剛剛經歷過戰爭的巴基斯坦,此時的工業和農業都已經停產,而且民眾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能夠穩定當下的局面,人們儘快的恢復生活,布托也做出了極大的讓步,釋放了孟加拉的領袖拉赫曼,並且拿出了求和的態度和印度接觸。
然而印度方面其實並不買賬,因為印度的總理英迪拉提出讓布托承認孟加拉的獨立,才決定將戰俘送還巴基斯坦。
但布托作為一國總統,自然不願意承認國家的分裂,最終決定採取一個比較委婉的方式,在邀請拉赫曼作為孟加拉的元首參加巴基斯坦在伊斯蘭國家舉辦的峰會,這就相當於間接的承認孟加拉的獨立。
由此九萬的戰俘最終得以被釋放,而布托一方面在和印度進行和談,另一方面則在對國內進行整治,修訂新的憲法和對國內進行全面的改革。
在布托的治理下,可以說巴基斯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從國內的經濟還是政治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變化。
然而布托雖然是想將巴基斯坦建設的更好,但是這卻動了資本的蛋糕,導致布托的政權陷入危機,當時他越級提拔了時任第三軍軍長的奇亞·哈克。
哈克在布托眼中是自己人,但就是這個「自己人」卻掀翻了布托的政權,帶人沖向布托的府邸,將布托帶走,要將其處以絞刑。
然而各個和巴基斯坦交好的國家在得知布托被捕後,要求哈克釋放布托,但哈克又十分害怕將布托釋放後自己會處於危險,於是選擇以投票的方式最終決定將布托處以絞刑。
當布托被推上絞刑台的時候,他低頭喃喃的祈禱:「真主阿拉,您救救我這個無罪之人吧。」祈禱著奇蹟的發生,祈禱這一切的災禍不要降臨在自己的身上。
但顯然真主並沒有聽見布托的禱告,而布托也被行刑之人戴上了絞繩,並將她推到了絞刑架上,幾分鐘之後布托被處以絞刑。
這個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巴基斯坦永遠的離開了他的國家和人民,他的結局無疑是悲慘的,而哈克最終在8年後一次乘坐飛機途中遭遇不測,飛機爆炸導致他當場身亡。
結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布托的結局是悲慘的,但是他作為巴基斯坦的總統,這一生都在為國家為人民服務,做出了他對巴基斯坦的貢獻,所以受到了民眾的擁護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