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這一生,說短不短,說長也不是很長。
有道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死輪迴之間,無數人的命運在發生改變,無數人在經歷生生死死。
人生雖有大幾十年的光景,但也不過是早、中、晚年。
不同的人生有著不同的追求,有的人想要腰纏萬貫盆滿缽滿,有的人想要追求自由探尋生命意義,又有的人只是想樸實無華地過完這一生。
總的來說, 人心是向好的,大家都是朝著幸福出發,以實現人生意義為目的。

有句話叫「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五十年的光景,已經佔據了大半的人生。
人若真的兢兢業業地工作五十年,幾乎沒什麼人生目標是實現不了的,但現實卻是,很少有人能真的健康工作五十年。
人生應當是一個先苦後甜的過程,誰也不想自己的晚年過得凄凄楚楚。
人之晚年,就是用來享受的,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年歲里,該當體驗歲月靜好、頤養天年。
但很多人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卻有著錯誤的認知,他們把所有的希望和期待都放在別人身上,開始討好對方,以期望自己的晚年能夠順遂如意。

但其實,人到晚年,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三樣。
健康硬朗的身體最親
身體永遠是最重要的,沒了健康的身體,縱使富可敵國,縱使子女孝順家庭美滿,還是逃不過晚年的凄涼。
病痛的折磨是令人難以適應的,疾病帶來的痛苦常常令人窒息。
特別對於老年人來說,步入老年,身體機能大不如前,免疫水平也會相對低下,加之年輕時積攢的病根,生病也就成了常事。
放眼當今的市場,一條街好幾個大藥房的情形已經屢見不鮮,這正是為廣大老年群體所服務的。
基數如此龐大的藥房,也是基於眾多的受眾,老年人就沒有幾個不生病的,即使不生病,為了養生甚至也會買葯。
在規劃晚年時,應當將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在退居二線之後,有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這時應當對自己身體中的污穢來一個「清算」。
不要覺得身體沒有任何錶現就是沒病,表面上的病痛大都是突如其來的,因此,定期的檢查和主動的保養是十分有必要的,莫要存有僥倖心理。

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最親
人之晚年,貴在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歸宿。
是與子女共同居住也好,與老伴相依為命也罷,都應當有一定的幸福感、歸屬感。
一些子女礙於父母的身體不得不將老人接到身邊照顧,說起來是照顧,倒也不過是「管吃管住」而已,老人沒有歸屬感,成天渾渾噩噩不知所終。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子女工作繁忙,無暇顧及父母的精神世界,老人又人生地不熟,對現代社會的種種不甚了解,也就只能待在家中無所事事。
因此,晚年生活,除了養好身體之外,有個歸宿也是很重要的。
「歸宿」,並不是單單吃住的地方,是能讓人產生幸福感、歸屬感的地方。
就好像人的故鄉一樣,在這裡能讓人安心、感到安穩。
人到了晚年,要逐漸回歸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去規劃晚年生活,子女如何生存、發展,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老年人晚年有個歸宿也才能安享晚年。

遠親不如近鄰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如今,子女脫離父母外出打拚已是常態,子女在外站穩腳跟後,其實也就很難再回到父母身邊發展。
父母獨居的情形比比皆是,部分空巢老人的境況也令人擔憂,這不僅是人身安全、吃穿住行的問題,還是精神寄託方面的問題,子女不常在,父母也就常寂寞。
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子女雖是至親,但奈何遠在他鄉,父母有所需求的時候難以第一時間到達、解決。
此時,有個靠得住的鄰居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平時不僅能照顧生活,話話家常,在關鍵時刻甚至能救命。
在農村生活中,鄰里三四的關係其實並不用刻意去維護,這種自然而然的鄰里關係樸素而堅實。
而在城市生活中,一些鄰居雖然是天天見面,卻從不相往來。
靠得住的鄰里關係對於老年人的生活有些莫大的幫助,能在危機時刻有個依靠,能在平日里有個精神寄託,這也是一種晚年保障。

我們常說,晚年應當要靠子女、靠老伴,這二者固然重要,但老伴有一天可能會離去,子女也有可能不能常伴左右。
作為踏入晚年生活的人,不能什麼都去依賴別人,在還有能力之前,要做好晚年生活的安排。
很多老年人在晚年的時候總是唉聲嘆氣,並不是吃不飽穿不暖,而是精神無處寄託。
沒有事做也沒有人陪,成天待在房間中,即便是年輕人也會感到煩悶,晚年生活要自己做主,精神和物質方面,自給自足是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