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焱夕照
編輯|焱夕照
前言
今年八月份,日本不顧國際反對,公然將核污水排放到大海里引發全網熱議。要知道核輻射對於人體的傷害可以說是十分的大,那麼有害輻射物質悄然進入生活圈,普通百姓該如何自保?
一則日本核輻射產品逃避檢驗進入國內市場的消息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儘管政府早已明令禁止從事故地區進口食品,但不法商販仍在各種管道將這些潛在危害公共健康的商品運入境內。
面對日益嚴峻的核污染隱患,作為普通百姓,我們該如何警惕並採取有效措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核輻射產品悄然進入中國市場
近期,多地市場監管部門接連查獲涉嫌核輻射的進口產品,並且進口的來源都是距離日本排放核污水很近的地方。這些被查獲的產品種類繁多,包括化妝品、食品、飲用水等日常生活用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品存在隱瞞產地、篡改標籤等問題,嚴重危害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據介紹,杭州一家化妝品公司的倉庫里存放著9件共6瓶化妝品,這些化妝品來自日本核污染嚴重的地區,價值高達8萬餘元。
其中2件化妝品經檢測,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已經超過國家衛生標準。該公司在進口報關時,並未如實向海關申報產品的真實產地,屬於嚴重違法行為。針對此案,杭州市場監管局對該公司進行了8萬餘元的重罰。
在溫州,一家進口食品店也被查獲銷售多盒印有「日本埼玉縣」字樣的棒棒糖。眾所周知,埼玉縣同樣屬於我國明令禁止從日本進口任何食品的地區。監管部門迅速對這批涉嫌核輻射的食品進行了依法扣押,並展開進一步的調查取證工作。
更令人震驚的是,還發現一些食品標籤上竟然寫著「中國吉林生產」。經過調查,這些食品實際是從日本通過第三國中轉進入中國的。不法商販故意偽造產地信息,試圖逃避監管。
這起案件查獲的假冒產地食品達數百噸,種類包括大米、青豆等,市場價值可能高達上千萬元。目前,相關部門已經對涉案的犯罪團伙展開全面調查。
除了企業和商販,一些消費者也參與購買核輻射食品。湖北一名消費者就通過電商平台購買了價值30多萬日元的進口食品,但在申報時故意隱瞞了真實產地。
在浙江,個人還通過網路購買了數萬元的日本產飲用水和紫菜,同樣未如實申報。種種跡象表明,監管方面確實存在漏洞,不法分子乘虛而入。
業內人士指出,個別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沒有充分履行進口產品信息真實申報的法定義務。更嚴重的是,還完全忽視了企業應當承擔的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責任,導致核輻射食品和化妝品還在我國市場流通,嚴重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健康權益。
相關部門表示,將繼續加大力度嚴厲打擊這種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市場秩序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大家都知道核污染產品對人體有害,但是具體損害到什麼程度呢?人們吃了核污染產品會在身體的哪些方面體現呢?
輻射危害無處不在
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至今已十二載,當年的放射性核素雖已大量衰變,但仍殘留在土壤、水源、空氣及食物中,成為無形的殺手。
近期的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再次將核輻射的危害擺放到公眾們面前,日本政府對外宣稱此次排放的核污水對於人體並無傷害,對於大海的污染也微乎其微,但是這不是明顯的扯淡嗎?
這些長期低劑量的輻射,不僅損害了人們的健康和生育能力,也扭曲了生態系統。
東京一所醫院的統計數據顯示,相較2011年前,本地居民的白血病發病率已經上升了16%,已經增加了30倍之多。這主要是由銫-137引起的。銫-137的半衰期長達30年,可通過食物鏈大量進入人體,對骨髓造成破壞,增加白血病的風險。
對兒童的危害尤其大,福島一所幼兒園的檢測報告指出,58%的兒童甲狀腺存在結節和囊腫,這些病變極易轉化為甲狀腺癌。這數據真是讓人觸目驚心啊!
但是更讓人值得注意的是,你們是不是還以為核輻射只能吸附在植物以及動物身上?事實上,只要檢測標準足夠靈敏,土壤、農作物及牧草中都可測出超標的放射性核素。
許多兒童出現體重增加緩慢、頭圍增長過小等遲緩發育的癥狀。這與攝入的碘-131有直接關係,碘-131會積蓄在甲狀腺,分泌過多甲狀腺激素,影響兒童的生長。
除人體健康外,野生動植物也在這無聲無色的輻射中備受侵蝕。福島附近的沼澤,歷來是天鵝、珍稀鳥類的繁殖地。如今這些鳥類的數量銳減,明顯出現了翅膀畸形的個體。據研究,這是放射性元素導致的DNA突變所致。不僅鳥類,其他野生動物也出現了骨骼畸形。
這種無聲無息的輻射污染令人不寒而慄。核污染食品看似與正常產品無異,但體內的輻射卻在持續積累,進而導致癌症、胎兒畸形等嚴重後果。尤其令人擔憂的是,輻射的影響可以遺傳數代。
天啊,也就是說今天吃下的那一口污染食品,可能會在子孫後代引發疾病。
針對隱形的輻射威脅,日本民眾也正在自發行動去檢測當地的核輻射值。他們以志願者的形式,使用手提式蓋革計數器在各地檢測輻射值,結果發現許多地區的數值遠超政府公布的「安全級別」。
我們必須正視長期低劑量輻射的危害,採取措施避免核素進入食物鏈,也要加強對受核污染地區居民的長期健康跟蹤,儘早發現疾病,還需嚴厲懲處販賣核污染食品牟利的不法行為,讓它無處藏身。
這種公民科學的實踐無疑使隱匿的核污染之害曝光於天日,促使政府承擔起監管責任。那作為中國公民,面對如今海外核輻射產品進入國內的狀況,我們該如何防範與應對呢?
防微杜漸 —— 應對核污染隱患的全方位思考
面對可能存在的核污染風險,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做到心中有數、行動有方,全方位地預防和應對。
我們一定要做好食品信息的採集與判斷,在購買商品前,要詳查生產商信譽、產地環境等信息,對產品安全性做出審慎判斷。關注政府部門和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監管報告,同時也要客觀解讀媒體報道,避免被標題黨誤導。
學習對購買商品的專業知識,培養分辨假冒產品的能力。如果對某品牌信任度不足,可以選擇更可靠的替代品。
適當的運用科技產品來對辨別核輻射產品進行輔助,現在有多種攜帶型核輻射檢測設備,能快速判斷食品、日用品等是否受污染。居住在核設施周邊地區的民眾,可以自購這樣的儀器,開展自發的輻射監測,及時發現問題。
如果從政府的角度出發的話,當地政府應當配備檢測設備,做好公共區域的常規篩查。
聽從專業的建議,各國核管理部門制定了明確的輻射劑量標準。購買可能受影響的產品時,應要求商家提供檢測報告,確認其符合標準。
工作中接觸核設施者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定期體檢監測輻射影響。一般公眾也應關注權威部門的食品及旅遊建議。
核污染產品的影響固然不可忽視,但是前面的措施都是前期的防範,但是核輻射真的爆發了,就需要我們去加強應急的掌握與演練來應對。面對核泄漏等突發事件,要掌握應急知識,熟記報警程序。
企業和學校應制定核事故應對預案,開展模擬演練,提高防範能力。個人也應備好防護用品,做好應急避險的思想準備。
在做好防範與應對措施的同時,我們也應當保持自身態度的理性與節制,切忌恐慌及盲目抵制。在購買商品時,合理調整海產品的消費量和頻率,另外可以積极參与核安全法規的制定,推動政府加強監管力度。但也要理解決策需要考量各方面因素。
做好全方位的思考和準備,我們就能應對可能存在的核污染風險,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政府和公眾需要共同努力,以科學和理性的態度,積極而審慎地面對這個問題。
筆者認為
面對核污染,我們必須保持理性和警惕。政府雖採取了各種防護措施,但監管漏洞難免存在。我們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進口食品安全體系,企業也要提高質量意識。
作為普通民眾,提高輻射防護知識,遠離高危地區,謹慎選擇食物非常必要。然而,哪些地區的食品真正「安全」?核污染的影響能隨時隨地出現嗎?我們需要保持長期的警惕,與各方攜手打造和諧美好的家園。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出你的看法。